亮点纷呈工业篇
凸显支柱产业作用
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盘点西安上半年的发展数据,工业的支柱产业作用凸显。上半年,全市工业整体呈现“运行平稳、增速较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7和5.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市个先进制造业能级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工业智能化转型持续深入、新能源汽车提质增效非常瞩目。可以说,我市工业发展“期中考”的答卷亮点纷呈。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已完成投资.5亿元占全年55.3%
大发展靠大项目,快发展靠好项目,重大项目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核心力量,更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在市工信系统做好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等举措等努力下,个先进制造业能级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实现了“建设时间过半、开工项目过半”的阶段性目标。其中,吉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今年计划投资20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13亿元;三星12英寸闪存芯片二期项目今年计划投资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80亿元,项目目前厂房建设已完工,下半年集中购置并安装设备;比亚迪年产3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扩建项目总投资20亿元,年计划投资6亿元,1至6月完成投资8.5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
记者从工信局了解到,上半年,市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5亿元,占全年计划的55.3%;其中19个省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的55%。
此外,上半年,华为公司决定与西安航天基地携手在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城市及相关领域展开深入合作;百度云计算中心项目也落户西安,为西部产业智能化升级赋能……产业巨头纷纷布局西安,离不开我市逐步优化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扩大招商引资、重视优质项目的诚信与信心。
工业智能转型升级
从“制造”到“智造”带来强大能量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速度不断加快、程度日益加深,有力加快了工业企业向智能化迈进的步伐,已经成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生产线上一片繁忙……作为行业首条智能化生产线,法士特集团建立的智能化数字车间已实现了全过程的智能化,产品合格率由96%提高至99.5%;在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的智慧园区内,工业机器人有条不紊地从多角度对产品进行拍照、检测,检测数据即时上传至数据库;由陕鼓创新开发的“能源互联岛”全球运营中心,实现了土地集约、运营集约、功能集约、设备集约的“四大资源集约化”。
据了解,我省的传统工业企业在深入开展智能化改造后,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实现了新超越,这足以说明从‘制造’到‘智造’”带来的强大能量。今年上半年,我市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汽车、航空、航天、电力设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目前西安已拥有智能化改造企业约90家,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约21个,智能制造装备生产企业约12家。
新能源汽车提质增效
全市新能源汽车增加值同比增长9.0%
在亮点纷呈的西安先进制造业成绩单中,新能源汽车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一处。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增加值同比增长9.0%。
记者从比亚迪了解到,上半年,比亚迪西安地区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6.8万辆,销售7.1万辆,同比增长12.29%。而年比亚迪在西安投资的年产3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扩产项目(乘用车二期项目),是在原产能30万辆的基础上再增加30万辆,目前该项目部分工厂已经开始生产。
我省重点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其他企业的新项目也不甘落后。5月30日,开沃汽车西安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一期正式开工。据了解,开沃新能源汽车智造基地项目规划总投资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万辆的电动客车、18万辆电动物流车、10万辆电动乘用车的生产能力。
今年,我市在新能源出租车上的大动作也非常瞩目。自去年12月20日首批甲醇出租车上线运营以来,截至7月9日,我市正式投运辆甲醇出租汽车;计划建设的45座加注站中,已建成32座,运营20座,其余加注站建设正有序推进。另外,7月31日,我市首批辆崭新的荷叶绿纯电动出租车上路运营,计划在年年底前推广应用余辆纯电动出租汽车,西安出租车将在不久之后告别“燃气时代”。
为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提质增效,我市也积极申报中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近日,陕西省财政厅下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28.81亿元,用于年度至年度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清算和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预拨资金补助,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助力打造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稳推广、快发展。
老牌企业“宝刀不老”
成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记者获悉,今年上半年,陕汽控股实现逆势增长,生产各类汽车11.5万辆,销售10.8万辆,同比增长5.6%;而在上半年发布的“年汽车工业三十强名单”中,陕汽控股和法士特分列全国第14位和26位。
近年来,一批老牌工业企业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助力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支主力军。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0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9.3%,增长11.8%,对全市增长贡献率达64.8%。
同时,一大批高科技制造企业拔地而起、蓬勃发展,它们如一个个迅速成长扩大的经济细胞,为西安工业的发展蓝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坐落于西安航天基地的西安广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不到3年,已经与全球红外锗材料的主要供应商、全球红外镜头主要供应商及国内尖端探测器机芯生产商成为永久合作伙伴,自主研发的“车载远红外成像辅助驾驶仪”“工业用红外热像仪”等产品正在筹备规模化生产。同样位于西安航天基地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单晶硅制造商,单晶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一,已发展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太阳能科技公司。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4.3%,对全市产值增长贡献率为37.8%;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亿元,增长14.1%,对全市产值增长贡献率达52.7%。(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杨旭)
首趟长安号回程班列驶入西安国际港务区。(记者王旭东摄资料图片)
屡创纪录长安号
开启美好生活的“幸福班列”
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至今已近6年,目的地从中亚地区延伸到欧洲腹地,贸易货物品种从单一变得丰富:德国厨具、比利时汽车、东南亚小吃、西安产液晶显示屏、泾阳茯茶、石油探井设备……品类繁多的生活生产用品通过中欧班列实现了快速运输。陕西乃至周边城市的群众也因此能够买全球、卖全球、享全球。
在这列“钢铁驼队”上,每天都有无数个动人的故事,伴随着车轮铿锵声精彩上演。长安号早已不仅是一条贯通欧亚的“黄金干线”,更是一列承载梦想的“幸福快车”,推动大西安走向“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创造多个全国第一
迈入向西走时代
年11月28号,首列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港出发,驶向阿拉木图,用一场铁轨上的“双城记”,迈出了西安与中亚交流联通的步伐。
如今,中欧班列长安号每天都在刷新纪录——从1条线路增加到12条,从平均每周1列增加到每天4、5列,运送的货物遍布“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一条连接中亚、辐射欧洲腹地的物流大通道,为陕西乃至周边地区的贸易开启了“向西走”时代。
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西安港这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港口,已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内陆港口。如今,平均每天有超过5吨货物搭乘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这里始发,一路向西运抵亚欧大陆。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襄西欧”“徐西欧”“蚌西欧”“冀西欧”国际货运班列的相继开行,西安港实现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的互联互通,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逐渐织线成网,“畅通道、促贸易、聚产业、汇人心”的铁路大动脉效益和辐射影响力持续放大。
年上半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列,是去年同期的1.55倍,6月单月开行列,居历史新高,创造了实载开行量、重载率、运送货物总数、单月开行量等多个全国第一,西安已经成为全国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中线路最密、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不仅为大西安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助力陕西发展“三个经济”提供了“金牌动力”。
故事一:
钢铁驼队上的螺丝钉
“十几年来,我的工作一直与‘港’有着不解之缘,从海港到陆港,我见证了中国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来自西安国际陆港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盖杰,是中欧班列长安号这列“钢铁驼队”上的一枚“螺丝钉”。这个西安小伙曾在宁波舟山港工作10余年,终于回到故土,成为中欧班列长安号物流装备运营服务团队的一员。
年4月1日,中欧班列长安号(西安-布达佩斯)专列首发,这趟班列为盖杰带来了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整列41车,货物主要以义乌小商品为主,共有小电器、玩具、生活用品等上百种品类。在海关检查品名时,却给我们出了一道大难题。”盖杰说,海关要求抽验其中的4个品名,但从近千箱人工装箱的集装箱货物中找到4个品名,无异于大海捞针。那天查验,盖杰钻到大集装箱里掏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出了这4个品名的货物。在海关同志的加班配合下完成查验,然而查验完成后,怎么按装箱标准装回去又成了问题。
“从宁波来的货物全部是人工装箱,取出来的货物需要严格按照装箱标准装回去。”时间刻不容缓,发车迫在眉睫,盖杰立即联系宁波的商家,用他在宁波学的方言,不厌其烦地解释说明。“刚开始,宁波商家对抽检造成麻烦意见很大,但是经过我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