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有“硬核”
1月23日凌晨,农历己亥年腊月二十九,武汉宣布封城,全面进入战时状态!
当天,接到华大基因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召回电话后,技术部门员工林佳逆行而上,一个人从湖北孝感老家开车赶回武汉。
进城时,交警拦下了林佳的车子。
“我必须进去,我是做病毒检测的。”
“你进去了,估计很长时间就出不来了。”
“疫情不消除,我就没打算出来。”
华大基因
和林佳一样,众多华大员工奋战在战疫一线,有的把酒店当办公室,有的火车票来不及退就去加班,有的在办公室一睡就是8天……
共同努力结出了硕果:在战疫最紧张的2月份,华大基因迅速完成了超过万人份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生产,极大地缓解了试剂盒供应压力。
武汉封城第三天,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资深副院长、华大华中地区负责人朱师达出征武汉。
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不能陪伴9个月大的双胞胎女儿,随身带着一家四口照片的朱师达满是愧疚。临行前,看在眼里的妻子沈玥硬是忍住了担心的泪水,只温柔地叮嘱他安心工作,注意防护,“我们等着你凯旋。”
一到武汉,朱师达即被任命为华大前线总指挥。作为湖北人,这个时候能为家乡作些贡献,让朱师达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纾临床诊断之困,解社会恐慌之压,破武汉封城之局,必须大幅提升检测能力,早点确诊病毒携带者!
建设万人级检测实验室!武汉市委市政府和武汉华大迅速达成共识。
当天拍板,当天确定场地并完成场地勘察;第二天完成实验室设计;第三天启动实验室施工……在各方通力合作下,仅用5天时间,“火眼”实验室主体施工即告完成。
武汉高科医疗器械园内。2月5日下午,“火眼”实验室完成交接仪式后,为了能让检测流程再快一点,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与朱师达及其团队一直商讨并优化方案到凌晨,并连夜进行试运行。
为什么取名“火眼”?就是希望实验室能用它的“火眼金睛”识别病源,与“火神山”“雷神山”组成坚强的战疫堡垒,保百姓平安。
疫情防控最紧张时段,24小时响应成为“火眼”实验室工作常态。每当夜深人静别人都在休息时,“火眼”实验室却迎来最忙碌时刻。从样本接收、灭活录入系统、批量实验到交付结果,平均六至七个小时完成上千例检测。
“样本通常集中在晚上送到,有时凌晨三四点钟还有送样。”朱师达说,“我们通宵达旦,早晨8点前交付清前一天所有送检样本的检测结果。”
投入运行以来,武汉“火眼”实验室已在湖北地区累计完成超过30万人份样本的检测。
长江另一边,相隔50多医院建设时,华为承担技术支撑的重任。
华为公司湖北政企交付项目经理阮瑞第一次到现场时,看到基础网络为零,静电地板、电源、电池、柜子都没有,心里一阵拔凉。
只有尽快搭建起这个基础网络,医院的医疗设备才能正常联网工作。
火神山交付的时间定在2月3日,华为进场时间是1月31日。短短几天,要完成网络勘查规划、施工设计、铺设光纤等工作,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
坚决完成这一紧急任务!
华为联手中国电信,用“精确到分钟”的作业流程,12医院首个“远程会诊平台”的网络铺设、系统安装、设备调试与交付。
科技战疫,这样的“深圳样本”还有很多。
技术人员加紧生产装配自动检测设备。
2月20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言人宣布,通过中国深圳华大基因和深圳市猛犸公益基金会,紧急向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捐赠一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虽说高效的行动,堪称最优美的诗句,可来不及在外包装写上祝福话语的汪建还是有些许遗憾,但他坚信命运休戚与共的世界各国合力,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自3月30日起,华大基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日产能已提升至万人份并持续增加,为国际战疫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中国力量。
截至4月中旬,试剂盒的国际订货量已达到上千万人份,覆盖70余个国家和地区,并已陆续运抵日本、文莱、泰国、阿联酋、埃及、秘鲁等地。
“火眼”实验室已成为战疫行动的“中国名片”,从中国走向全球,成为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疫情的“前哨”。
阿联酋当地时间3月29日,阿布扎比科技公司G42集团和华大集团共建阿联酋“火眼”实验室正式启动。
作为首个启动运行的国际“火眼”实验室,该实验室每天能够完成数万人份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文莱当地时间3月30日,由华大基因建设的文莱“火眼”实验室正式在当地开始运营。这是华大在东盟国家建立的首个“火眼”实验室,每天可进行0人份新冠病毒检测。
“这将使我们的检测能力提高约4倍。华大团队的辛勤工作使我印象深刻。”文莱卫生部长、拿督伊山姆激动地表达着谢意。
目前,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火眼”实验室在建设或洽谈中。
自疫情发生以来,以华大、华为等为代表的深圳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利用基因科技、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在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凝心聚力方面大显身手,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疫情防控展示了深圳的科技“硬核”力量。
4月11日,软银总裁孙正义宣布与中国的比亚迪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自5月份开始,比亚迪向日本软银每月供应3亿个口罩。
3天出设计图纸,7天完成口罩机的研发,一个月产能突破万,4月份的口罩日产量已达1万片的比亚迪,堪称战疫业界的传奇。
回首1月31日,当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在公司总经理群中发送“比亚迪要在两周内实现口罩生产”的信息时,估计当时没有多少人心中有底。
王传福主动挂帅,带领团队投入到紧张研制工作中,3天画了多张口罩机图纸,工程师每天加班到凌晨3点,7天后完成第一台口罩生产机。这条口罩生产线上的零部件,超过九成是比亚迪的自制件。
4月份以来,比亚迪口罩已随外交部的“健康包”进入阿尔巴尼亚、埃塞俄比亚、斐济等19个国家和地区。
从汽车制造到口罩机生产,坚持自主创新的比亚迪,用跨界转产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企业之一的亮丽成绩,以及对疫情防控的倾力支援,为深圳智造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4月14日,股神巴菲特在社交网络上晒出一张佩戴比亚迪口罩的自拍照片,并配文:“我的目标是长命百岁,目前为止进展还不错。而现在,比亚迪口罩更是助我一臂之力!谢谢!”
“疫情防控期间,特别是云天励飞等科技企业研发的人工智能红外测温设备及系统,可以快速识别发热患者,有效地提高检测效率。”
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特别点名表扬的云天励飞,是深圳知名的人工智能企业。
疫情暴发之初,云天励飞迅速组织研发人员,积极研发AI测温、疫情申报等相关设备和系统,主要面向社区、医院、园区、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大人流及公共区域,快速进行远距离、多目标体温筛查,精准测温将误差降至±0.3℃。
在深圳、东莞、成都、贵阳、上海等多个城市,云天励飞研发的AI人脸测温一体机都已落地上线,精准捕捉人群中的体温异常者,守护着一方平安。
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喜欢琢磨、善于创新,通过AI技术能力运用,进行确诊病例跟踪、疑似病例防控、公共场所管理和返深人员管控,云天励飞实现AI赋能精细化防控疫情,以达到阻断传播源、减少感染数、有效预防感染的目标。
法治是深圳显著的城市特质之一,也是深圳战疫的鲜明底色。
深圳的战疫“硬核”,不仅有科技,更有法治。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深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坚持全流程依法合规,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全链条发力,为依法科学有序防控疫情、为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注入新的实践内涵。
1月28日,深圳在全省率先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法律知识问答》亮相,梳理出疫情防治、政府管控等“52问”,并逐一给出法条、条例解释和行为指引。同一天,相关的《重点领域行政执法工作指引》编制完成并发布,对疫情防控期间涉及的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治安、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行政执法,明确了基本原则和查处要点。
2月初,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依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进一步解决疫情防控中的法律缺漏和不足,为防控体系高效运行提供法律保障。
3月31日下午4时许,深圳史上最严的“禁野令”获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
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率先以最严立法禁食野生动物,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有效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深圳,以先行示范的作为和担当,再一次走在了前列。
“云”上的生活
福田区,百花四路。
路旁的樟树葳蕤向上,密密匝匝的叶子,把阳光筛成了斑斑点点落在了地上。
宅家近两个月来,唐叶带着小儿子第一次走出家门,看到街上很多年轻人都已经穿上了短袖。
蓦然心惊。可不,从立春到雨水,从惊蛰到清明,一不留神,整个春天正在悄悄地溜走。
这场疫情,以突如其来的方式,袭击了每一个人。这个春天,对这座城市的所有人来说都非同寻常,所有人都被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唐叶发现,自己一家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前所未有的生活状态,连三岁的小儿子都知道“勤洗手,戴口罩”“不聚不约不扎堆”,回到家第一件事就脱掉外衣和鞋子,用肥皂水认真地洗手。
宅家的时光有些漫长。唐叶从网上买回了不少烘焙用品,和多数家庭主妇一样,重新捡起了这一相当耗时的技能。妈妈不时在提醒她,又要买米了。这段时间,家里的米都消耗得特别快。两个月里,大儿子增重15斤,小儿子也长了两三斤。
每天最忙乱的时间是早晨。在安顿好家人的早餐和大儿子的早读课后,已经是上午8点多。唐叶准时打开电脑,进入网络课堂,开始和同学们打招呼,这一天,她要讲的是课文《千人糕》。“老师来啦!”“老师早上好!”同学们陆续进入课堂,不时有人在讨论区里留言。
唐叶是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大儿子正在读初三。
除了自己的小孩之外,唐叶还要面对网络另一端的40多位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如果在晚上8点前能收齐全班同学的作业,每个老师都会觉得这天像中了大奖。”
2月17日,全市所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开启“空中课堂”在线教学。而此前一周,深圳高中已经率先在网上开学。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线上教学,让学生、家长和老师们尝尽了各种滋味。
网络延时、音画不同步、学生课堂上“斗表情包”、在家上体育课引发邻居“地震”……
最初,关于在线教学的各种争议在多个家长群热议。两个多月后,家长和师生们已渐渐习惯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现在,上课时间一到,小儿子再也不来抢镜了,主动溜出唐叶的“直播间”,还帮忙小心地关上房门。
努力适应着“云端”生活的,还有各行各业的人们。
在家开视频会议的白领、熟练使用各个购物软件的主妇、各自录好音后上网合成的合唱团、看直播游动物园的“云游客”……“云端”深圳,工作生活,包罗万象。
生活“不见面”、服务“不打烊”、工作“不掉线”。多年来,深圳大力推进的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如今的深圳人,工作生活大多尽可“掌上”解决。依托各类软件平台,深圳把疫情对城市运行和生产生活的影响尽可能降到了最低。
“不出门好像也没什么影响。”唐叶发现,“除了头发没法自己理,其他都可以线上解决。”
唐叶的念叨,正是理发师崔力的苦恼。本来他的理发店大年初六就应该开始营业了,没想到一关就是一个月,营业时间也一再推迟。
“从来没休息过这么长时间,顾客受不了,自己也着急啊。”崔力说。
对理发师的期盼成为了宅家市民们的强烈心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星河国际小区管理处与他们联系,请了几位理发师在小区空中花园为业主剪头发,许多宅家已久的业主闻讯而来,大家相隔一米,排起了长队。理发师们足足剪了三天,一天给三四十个业主剪头发,都累坏了。
当时崔力还在湖北老家。因为疫情,他被困在荆州家里一个多月,直到3月中旬,湖北各地陆续解封离鄂通道,他才在网上填写健康码后,一路自驾顺畅返深。社区工作人员告诉他,如果自愿在家隔离,需要买菜拿快递的话,都可以联系社区帮忙。
这场疫情中,大量湖北返深居民都感动于深圳这座城市固有的包容和文明。龙华一小区门口,“欢迎湖北老乡回家”的大红横幅在网络上被广为转发。
当崔力自觉在家隔离时,同一社区的志愿者杜璇拎着外卖盒,气喘吁吁爬上了7楼。
“您好,这是您的外卖!”
“谢谢,辛苦啦!”
杜璇是一名“90后”义工,趁着公司还没复工,她和近百名志愿者每天轮流值守在社区里。最初的工作是守在小区门口测量体温、引导居民填报信息,后来则主要服务居家隔离的居民,每天跑上跑下为他们送生活用品、取外卖和快递。
疫情防控期间,扎根基层的深圳志愿者成为了这场战斗的重要生力军。一批批志愿者投入了社区小区、产业园区、厂区、工地、商场、商务楼宇等地点,站在疫情防控、城市运行、复工复产的第一线。在社区卡口值守测温、在火车站引导客流、为独居老人送菜送米、为外籍人士提供翻译与情绪疏导……志愿者们选择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有序运行,保障普通人回归日常生活。
理发店是人们回归正常生活的一个缩影。崔力的理发店刚恢复营业那段时间,过来的基本是头发乱到不得不剪的顾客。而从3月底开始,他发现,要求烫染的女孩们多了起来,她们愿意花上三五个小时打造新形象,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这座苏醒过来的城市。
窗外,明媚春光,灿烂千阳。
机器响起来
2月中旬,广西。
因疫情防控期间交通不畅,从深圳过来的30多台大巴组成的车队,返程中处处受阻。
这是深圳欣旺达电子专门派往广西接员工返岗的专车。
“有时车开到了县城,人又出不了山,甚至连社区也出不了。”欣旺达总经理叶智林很苦恼,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向公司所在地的光明区政府发出求助信息。
令叶智林大喜过望的是,两地政府迅速响应,专门协调了跟车干部和医务人员,“公司一天就接回了上千名员工。”
“出门即登记、下机即上车、下车即进厂”。3月9日,欣旺达在贵州遵义播州区的新员工乘坐两架包机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名新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安全地顺利到达欣旺达光明裕永兴园区……短时间内,欣旺达公司返岗员工数量迅速突破万人规模。
有了员工保障的叶智林自信起来:“公司开足马力恢复产能,力争不让海内外客户流失!”
疫情阻不住“深”发展!
进入TCL华星的研发大楼,保洁阿姨正在拖洗地面。她的工作,就是每天要把楼内地面进行多次清洗,电梯按键的防护膜每小时更换一次。
这一投资逾千亿元的深圳重大工业项目,在防疫全流程上投入的工作量,并不亚于生产和研发。
对于TCL华星这样的半导体显示产业来说,由于生产的特殊性,一次性投料后要加工运行最少20天时间,需全年不间断运行,哪怕是在疫情防控期间。
宝安区,西乡臣田工业区。
进入2月份以来,华讯方舟集团总裁办主任何国林就忙着用邮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