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部万年前早中新世食虫类化石动物群中新发现三种短面猬化石
准噶尔合短面猬头骨化石及线条图(图:高伟)。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据中新网北京9月13日电(记者孙自法):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在内蒙古中部万年前的早中新世食虫类化石动物群中最新研究发现三种短面猬化石,它们扩散能力很强。其中,头骨保存完好的准噶尔合短面猬与北美洲短面猬类的亲缘关系更加密切。
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新近纪(距今约万年至万年)哺乳动物课题组完成的这一古动物演化研究重要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在线发表。
该课题组研究人员介绍说,短面猬是一类奇特、面部短缩的猬科动物,其牙齿数目明显减少,并且具有和食肉类相似的裂齿。与其他猬科成员相比,它们的时空分布相当有限。短面猬亚科最早出现于蒙古国湖谷地区早渐新世(约万年前),其后逐渐扩散至中国北部地区和哈萨克斯坦北里海地区,早中新世开始出现于北美洲西部,晚中新世(距今约万年)最终全部绝灭。
亚洲地区的短面猬对于研究该类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至关重要,然而亚洲此前已知的短面猬化石材料十分稀少且残破,除甘肃的皋兰山后短面猬外,绝大部分属种化石仅以下颌或零散牙齿为代表,能够提供的信息有限且缺乏准确性。
本次研究发现的准噶尔合短面猬头骨化石保存完好,经过详细分析和对比研究,显示准噶尔合短面猬与北美洲短面猬类而非亚洲其他短面猬的亲缘关系更加密切。研究人员推测,与准噶尔合短面猬关系密切的一支短面猬,可能直到早中新世早期才和若干食肉类一起扩散至北美洲。
研究人员指出,这次准噶尔合短面猬化石发现地与该种最初命名产地新疆富蕴距离超过公里,证实短面猬和大耳猬等少数现生猬亚科成员一样具有非凡的扩散能力。
此外,最新研究发现的三种短面猬化石中,另外两种为体型大小和形态特征均有差异的短面猬,这也表明短面猬并未像学界以往认为的那样罕见,其在适宜环境下具有相当的分化和多样性。
据了解,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的调查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对化德县二登图地点的化石采集,此后的若干研究工作使该地区不少地点成为新近纪东亚知名的经典化石地点。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地层中发现多个小哺乳动物群,并基于啮齿类化石初步建立该地区的生物地层年代框架。年以来,中科院古脊椎所与当地研究机构持续合作,对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地层进行系统野外考察,进一步完善该地区小哺乳动物尤其是非啮齿类的研究工作。
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