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稿/梁欣彤
始于年的研究项目“新金石学计划”(LithicImpressions:FromStonetoInkonPaperI–III)旨在通过拓片这一中国传统复制方式,重新拓印中国古代石刻和欧洲雕塑,来探索拓片的物质与非物质性,并以此为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关系,为艺术的跨时空对话提供新的可能。
该项目启动以来已举办了两次工作坊和三场展览。工作坊分别在意大利威尼斯和中国山东泰山举行,主要通过指导公众学习拓片技术,来帮助他们体验中国石刻和欧洲雕塑呈现的艺术和文化异同;系列展览则分别在意大利威尼斯(年10月)、比利时布鲁塞尔(年5月)、布鲁日(年1月)举办。
在布鲁日的展览结束后,《信睿周报》采访了策展人魏离雅,与这位来自比利时的年轻学者就拓片这种古老的复制手段可能为艺术史、图像学、跨文化研究提供的新视角展开讨论。
魏离雅(LiaWei),“新金石学计划”项目负责人之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艺术史与考古系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讲师,策展人。
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新金石学计划”,它的缘起是什么?
魏离雅:我年开始研究东汉崖墓,之后几年在重庆做了大量的拓片。此外,在年到年间,我和四川美术学院的张强教授一起合作了一个有关北朝摩崖石刻的项目,也做了大量的拓片。这两个项目结束后,我一直觉得应该做一个展览,让大家看到这些东西,所以在威尼斯有了第一次展览。那个展览不仅展出了我们的项目,还有来自长春工业大学的设计师20世纪90年代在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做的名为“城市记忆”的现代性拓片,有对工业遗产的思考。意大利馆方跟他们合作的好处是可以接触到中国古代艺术,也可以将这些现代的拓片作为一个桥梁,更好地研究一些更深的题材。同时,威尼斯的建筑学院也给我们提供条件成立了一个开放工作坊,可以拓他们收藏的石头——从罗马时代的石棺到巴洛克时期的墓碑,让我们通过拓片技术重新了解意大利的雕塑史。
这是第一次的“新金石学计划”,目的是把这些遗产的不同细节重新组合到一起,创造一些新的有关语言或比较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在项目名里使用了“新”字。项目一开始还是比较杂、比较偶然的,后面就按照这个模式继续往下做了,每次都找不同的背景,每次的拓片都更丰富一点。我们通过馆方对展览的需求,也了解了我们收藏的拓片需要增加什么内容。年2月2日,我们在布鲁塞尔建立了一个名为“石颂书院”的资料库。
“城市记忆”系列拓片,拓印素材包括长春街道上的井盖、铁丝网、建筑装饰、木地板、木围栏、公告牌等等。
这是“新金石学计划”的一次尝试,将描绘沼泽、树林的中式水墨画和西式石柱的拓片组合在一起。
“新金石学计划”工作坊及展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