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科学家们在桌布上用签字笔写下集体讨论的创意和内容大纲新民晚报记者徐程摄
45分钟,和高中课堂一节课的时间差不了多少。只不过,这堂课有点特别——上课的“教室”是一张张圆桌;周围的“同学”并不和你同龄。更奇怪的是,这堂课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位发言者都有可能为同桌的你带来启发。
这堂课的官方名称,叫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参与者有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世界“最强大脑”、有来自全球的杰出青年,也有不少还在读高中的小小科学家。一堂课上下来,小科学家们自然获益匪浅。打小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告诉他们,得为自己布置点“课后作业”!
作业一:学会面对失败
刚上高一的谈方琳,来自华师大二附中。这个长相清秀的小姑娘是本届青年论坛最年轻的参会者。别看她年纪小,可她已经是这堂课的“二年级生”了。去年和“最强大脑”们面对面交流,激发了她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尽管初三学业压力不轻,可她仍坚持做一些数学上的研究,也考上了心仪的高中。
时而托腮思考,时而提笔记录,小姑娘今年与年沃伦·阿尔珀特奖得主吉罗·麦森伯克同桌。她向大师提问:做课题时最重要的个人品质是什么?不过,她与麦森伯克恰好坐在圆桌的对面,现场热烈的讨论声中,麦森伯克并没有听清她说什么。在旁人提醒下,谈方琳大方地起身走到大师身边,重复了问题。吉罗·麦森伯克告诉她,做科研时要直面困难,因为失败肯定比成功次数多。谈方琳恰好在课题中遇到了瓶颈,“前辈”的经验之谈让她茅塞顿开。
“TAGFY”,这是吉罗·麦森伯克在“黑板”——桌布上留给大家的科研密码——困难是好事儿(Troublesaregoodforyou)。
“其实学长学姐平时做课题时,也常常遇到瓶颈,他们身上就有对科学探索的坚持。”这是谈方琳留给自己的第一个“课后作业”——学会面对困难和失败。她还有另一份“作业”,自己的特长是数学,可听了大家的交流分享,她觉得全息建模和物理学也很酷,“回去后要了解各学科知识!”
和谈方琳布置了相似“课后作业”的,还有来自交大附中的杨鸿嘉。他在“课堂笔记”关键词是“接受拒绝”。“拒绝可能来自很多方面:导师对课题的不信任,资金设备方面的短缺,论文在同行评审前就被‘毙’。”话锋一转,杨鸿嘉告诉我们,拒绝也意味着你已经开始了尝试。小杨的“课后作业”就是,学会坦然接受拒绝。
图说:胡诗成做总结发言主办方供图
作业二:多交流、多实践
“大家好,我们这桌主要是一些高中生。我们刚才探讨了一个成功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标准。”站在舞台中央的胡诗成落落大方。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她,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7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摘得能源化学学科最佳奖和一等奖。据悉,大赛成绩优异者的名字会被用来命名一颗小行星,同时,胡诗成将受邀参加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年科学研讨会,并出席今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作为第14桌的代表,胡诗成上台总结发言。她告诉大家,学生需要勇敢探索未知的领域。“我们也要有能力开展科学的思考,进行科学的表述。”流利的表达、清晰的逻辑,让讨论时就坐在她身旁的吉罗·麦森伯克频频颔首。
“桌布”论坛环节刚结束,胡诗成就拉着小伙伴们开始了第一份作业——与海报展示的青年科学家们交流。“能晚点采访吗?我想先看看大家的海报!”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小姑娘并不给面子。在“就占用你一点点时间”的承诺下,胡诗成分享了她第一份作业的收获。“我刚刚和一位比利时的青年科学家交流。我自己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他的实验成果非常美。”胡诗成兴奋地说,“能够造出这么好看物质的化学原理,我觉得很特别。”这也让她脱口而出第二份作业:回学校后抓紧之前的科研项目!
小科学家们为自己布置的“课后作业”是否合理,长辈也有话要说。在第14桌听了大家的发言,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告诉记者,中学阶段重要的是把基础打牢,包括社会科学、文学和自然科学。“他们都非常有思想,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对他们而言,起到了科学生涯的引领作用。”在陈赛娟看来,这些孩子的老师和家长也得完成一份“作业”。“他们有喜欢化学的,有热爱物理的,有痴迷生物的,各自的兴趣特长不同,家庭环境也不一样。老师和家长要做好引导。”
新民晚报记者郜阳杨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