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比利时 >> 比利时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中国人在比利时第一期她在比利时长大

来源:比利时 时间:2022/6/22
北京专科雀斑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23/9351501.html

小编说:今后,我们将围绕“中国人在比利时”这一专题,陆续推出报道,了解在比利时的中国人的世界。欢迎有故事的各位与我们联系,来上我们的头条;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您的读后感。今天的第一期将围绕一个中国女生在比利时的成长经历,请看《她在比利时长大》。

“如果我能为中国做出很大的贡献,那我一定回去。”河南姑娘海莹说。海莹十二岁随父母迁往比利时,自此开始了她的异国生活。这一路的成长里,海莹始终像一只活泼乱撞的小鹿,勇敢无畏地在青春里找寻自己的位置,一个能够平衡她中国背景与西方受教、现实与梦想的位置。

异乡求学之路

像许多初来比利时的人一样,海莹最初在语言学校学习荷兰语。刚上了两个月,便碰上语言班结课。她抱着试试的心态去中学上课,结果不出意外地被老师退学了,要求再学习一年荷兰语。在语言学校的日子,用海莹的话来说,“可开心了,因为大家都不懂荷兰语。”然而,却有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在那里,海莹结识了不少中国同学。在这批同学中,数她年龄最小、在比利时呆的时间最短。与大姐姐大哥哥相比,小姑娘自然有许多事情不明白,再加上性格天真,她很快就被同学认为是“虚伪”、“做作”的人。“我很多事情不懂,于是他们就说:‘怎么会有这么天真这么傻的人呢?她肯定是装的!装的这么彻底。’”初来乍到的懵懂、纯真无邪的天性却使海莹“被离群了”。“我现在(在比利时)没有中国朋友。”她淡定地说。这句话里包含了多少心酸、遗憾、委屈呢?而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又需要多少勇气呢?

从语言学校毕业后,海莹进入中学学习。由于学习语言的缘故,海莹只能与比她小两岁的同学一起上课。这些同学在海莹眼中是比较“晚熟的”,他们的提问也只是重复一遍老师的讲话。并且,海莹发现课上所教内容大多为她已经学习过的。“乘法、解小括号、开方这些我在(国内)小学就已经学过了,到了这边,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完全不用碰数学。”于是,为了和同龄人坐在同一间教室,海莹决定退学并在家自学。她用一年的时间学习完了两年的教学内容(比利时中学为六年制,不分初、高中),并顺利通过了在布鲁塞尔定期举行的考试。终于,她追赶上了同龄人。关于重返校园,海莹笑言:“早上八点到校,做不到!迟到三次就要被罚晚修,我被罚了好多次。”

现在,海莹正在比利时第一学府鲁汶大学学习传媒。来比八年,海莹早已适应了比利时的生活。每日,她搭公车来鲁汶上课,课余时间见朋友、做项目,精力格外充沛。“像我这么懒的人,在国内肯定连高中都没法毕业。可是在这边,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是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念喜欢的专业、做热爱的项目,即使学业繁重,也努力打造一个丰富绚丽的校园生活。

海莹眼中的中比两国

这个二十出头的姑娘自称是个十足的爱国分子。刚来的几年,每逢国庆,她都会在脸颊画一面五星红旗,然后骄傲地走在街头,向路人宣告自己的中国身份。若有人谈论中国的不足,她便找更多的证据赞美祖国。“我喜欢中国的古代文化。以后我的孩子一定要在中国长大。中国的传统、礼仪这些东西如果不能从小学习,就很难再理解了。我妹妹五岁过来(比利时),现在已经十二岁,可是要她再回国去学习中国文化,就很难了。”海莹聊起最近热门电视剧《武媚娘传奇》,直言十分喜欢剧里的戏服,希望能穿着那样的服饰举办一场中式婚礼。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海莹渐渐从一个急于争辩的愤青转变为一个冷静理性的人。尽管身在比利时,她仍会通过中央电视台等渠道了解国内的动态,同时也会跟进外媒的相关报道。

一方面,这是出于她学习传媒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她想要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现在别人说起中国的不好,我能够更理性地去面对了。以前是很偏激地一律袒护,想都不想,而现在是可以思考,然后选择性吸收。要想发展,我们就得退一步,先正视自己的缺点。”海莹认真地说。当然,海莹仍在以行动支持中国。她现在使用的手机是华为,她表示要力挺国货。

关于身边的中国学生和比利时学生,海莹也自有一番见解。“我认识的中国人,喜欢呆在自己的舒适圈。”交中国朋友、过中国式生活、呆在华人圈里不与外国人接触,这些被视为华人通病的现象也是海莹的亲身体会。海莹的另一个圈子——比利时朋友圈——似乎也没有主动抛出橄榄枝。“许多人(佛拉芒人)已经有了固定的朋友圈。他们从幼儿园开始,一起念小学、初中,所以他们很满足于现状,似乎不需要多余的朋友。我有一些当地的朋友,可是交情都不深。”海莹眼中的佛拉芒人是封闭的,但这种封闭是恭恭敬敬的,他们待人礼貌却又不会深交。她坦言偶尔会被人问及来比利时的原因,“那么多国家为什么偏偏要来这个又小又封闭的国家?就连本地人都受不了这种封闭,想去其他国家。”正是由于佛拉芒人的封闭,海莹甚至觉得在比利时,和一个外国人更容易交朋友,“因为外来者的交往方式很相似”。

虽然佛拉芒的封闭有点令人窒息,但它的教育依然给海莹带来了宽阔的视野。“如果我不出国,我的视野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开阔,知道的没有现在这么多。”海莹认同西方的教育,她认为相比国内初高中拼命学、大学拼命玩的模式,这样的教育“更有利于一个人的成长”。“小的时候就应该玩,这边的教育一步一步来,比较慢,可是当你到了大学的时候,面对那么重的课程,你就得为自己负责,学会担当了。”这便是海莹的感悟。

海莹目前正在计划成立一个小型的非营利组织,并打算于今年暑假到四川进行艺术支教。“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是他真正热爱、擅长的,那他在工作中的动力和成就感会助他走的很远,这样对社会的进步也是好的。中国人‘扶贫’是很讲究物质的,比如物质支援只能填饱肚子,就算是文化课支教也只是让穷苦人家孩子能找到赚钱的工作。而我们想要填饱精神的饥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的色彩。”这次四川之行缘起于此,想必会是一次硕果累累、充满意义的新探索。愿这只异国长大、带着中国红的小鹿可以找到一片自由奔跑的森林。

文:Cecilia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