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比利时 >> 比利时优势 >> 正文 >> 正文

他专注教育45年,国士无双,却欠下千元药

来源:比利时 时间:2023/4/29
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6210222.html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他是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一生清廉,为人正直不阿。为民族革命,他殚诚毕虑;为民主自由,他竭尽所能;为民主教育,他呕尽心血。他所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让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此人便是“人世楷模”——蔡元培。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在蔡元培赴北大上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大首开国内大学设科研机构的先河,成立了文、理、法9个研究所。当他所聘请的教授们因语派而产生争论时,他专门开设一门课程让这些学者同台争论,故而有了这样一句话:当时的中国有多少学派,北大就有多少学派。他还曾放话:“不管有没有学籍,都可以来听课”,以至于北大出现了旁听生比正式在校生还多的情景。

他所办的教育,不仅重新构架了中华文化,还对后世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也就算是这样的能人,在男婚女嫁方面,也与常人一般。从包办婚姻到婚姻自由,他一生经历了3次婚姻,他的思想变革可以说与他的人生历程息息相关,其中便包括了这三段姻缘。

蔡元培

少年得志

众所周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蔡元培而言,他既是一匹傲娇的千里马,也是一位惜才的好伯乐。

年,17岁的蔡元培考中秀才。年,22岁的他中举人,并于次年进京会试考取贡士。若是提起他这取中贡士的经历,那就说来话长了。

当时,23岁的蔡元培一从会试考场出来,便马不停蹄地带着自己誊写好的文章去给乡试考官李文田看。李文田一看,便摇头否决了蔡元培的文章,在他看来,蔡元培所著的八股文在写法上不合规矩,是不能被取中的。蔡元培一听,有些许不悦,但也无可奈何,只好收拾行李准备南返。

可就在蔡元培打算归乡时,他收到了自己考中贡士的消息。原来,是当时的考官王颂蔚很欣赏蔡元培的文章。与李文田的想法不同,王颂蔚觉得蔡元培的文章颇有一番新意,他说:“则渊博无比,乃并三场荐之,且为延誉”。

于是,在王颂蔚这位伯乐的赞赏下,蔡元培通过了会试。按理说,蔡元培下一站本应是两个月后的殿试的,可他却选择了放弃,放弃这十年寒窗的最后一关,放弃那成为天子门生的最后一步。在其他人看来,蔡元培这一决定着实是愚蠢至极。

可他本人却不这样认为,对于放弃殿试的原因,他是这样解释的:“因殿试朝考的名次均以字为标准,我自量写得不好,留待下科殿试。”简而言之就是:我蔡元培的字写得不好看,等我回去练一年再来考。

大多数人考试怕的都是自己考不中,脑子所有知识难以应付考试大纲要求,可蔡元培却是大多数人中的另类,他担忧的是自己的字,而非学识,果然是少年得志,卓尔不群。

放弃殿试后,蔡元培并没有忘记当初赏识自己的王颂蔚,他在回家前便去了王府行了拜师和谢师之礼。于一年后,蔡元培在复试上再获王颂蔚赞誉,顺利地通过了殿试,中二甲三十四名进士。

都说“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于蔡元培而言,王颂蔚便是他的伯乐,懂他的诗,懂他的文,懂他的才。而蔡元培,可以说是青出于蓝,继承了王颂蔚的慧眼识珠,一手提拔了许许多多的青年才俊,比如文豪鲁迅、新文化运动倡导人陈独秀、国学大师梁漱溟、教育家罗家伦……

可以说,民国的人才辈出,少不了蔡元培的慧眼识人。

年的蔡元培

高山流水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说:“世界上著名大学的校长很多,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等,但还没有一个校长像蔡元培先生一样,能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产生如此大而深远的影响,先生无愧是培养大师的大师。”

他是培养大师的大师,万流景仰,人世楷模。

年,蔡元培27岁,通过馆试的他被授职到翰林院编修。可以说,进了翰林院就等同于有了入阁拜相的资格,蔡元培的未来完全是一片光明。

可偏偏天不如人意,就在这一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损失惨重,再加上后来戊戌变法的失败,蔡元培顿觉清政府制度的腐朽,接触了大量西学的他,觉得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于是,为了培养有新思想的人才,蔡元培果断地选择了辞职,回绍兴出任绍郡中西学堂的校长。

他这一举,无疑是给自己招来了许多谩骂声,世人都觉得蔡元培不正常,无大志,竟然抛弃大好前程而去小地方当教书的,简直是浪费才华!可殊不知,谩骂声越多,蔡元培就越加坚定自己推行新式教育的决心。

为了新式教育改革的成功,蔡元培不仅亲自拜访当地名流,请他们出任教师,还特意组织所有老师编写《切音课本》等一大批新教材,以及要求学生们养成写日记,关心时事的习惯,以形成新思想。

就这样,在蔡元培的带领下,绍郡中西学堂在短短几年内便成为当时绍兴藏书最多、教学仪器设备最好的新式学校,而且,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有着新思想的新式人才。其中,便有未来同样会担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

说起北大校长,就不得不提一下蔡元培在时任北大校长时的惜才之举。

年,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由左至右)在小院门口合影

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受任北大校长,可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毕竟,当时的北大官僚主义作风特别严重,不仅教师们是官员,就连学生,都是为了以后能做官才来读的大学,而上课讲的内容,刚好就是为做官服务的,不是讲忠君文化,就是忠儒思想。

好在,天降大任于斯人,蔡元培稳稳当当地不辱使命。一上任,蔡元培就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实行教授治校,势必将北大改造成为一座“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

而“网罗众家”,首先就要广纳人才。这不,世人皆知,蔡元培求贤若渴。

首先,被蔡元培看中的便是陈独秀。当时,陈独秀正在创办《新青年》,并没有什么时间去教学,也不想去,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蔡元培的邀请。可蔡元培并不气馁,他虽然很看好《新青年》这本杂志,但他更看好身为杂志主编的陈独秀。因此,陈独秀一天不答应,他就一天不放弃,天天搬个小板凳守在陈独秀家门口。

陈独秀看蔡元培如此倔强后,非常不解,他觉得“像他这样一个没学位,没资历,要啥没啥的穷书生,一个堂堂北大校长为啥非得请我?而且还要我去当北大的文科学长。”可蔡元培就是看中了他,无关学位,无关资历,仅仅因为他有才能。

看蔡元培如此“三顾茅庐”,陈独秀不得不拿出正在办《新青年》一事来推托,谁曾想,蔡元培居然说:“那没关系,把杂志带到学校办好了。”

在蔡元培看来,为了人才,一切好商量。

除了陈独秀之外,蔡元培还格外看重鲁迅。早在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他就曾给鲁迅伸过橄榄枝。

鲁迅先生

那时的鲁迅正深陷家道中落的窘境,身为无业游民的他,不得不前往上海发展。可就算是这般落魄样的鲁迅,蔡元培依旧认为他前途不可估量,于是,他给予了鲁迅一份工作,助他出水深火热之地。

过后,待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他又再次聘请鲁迅,请他来北大任教。除此之外,蔡元培还在后来担任国民党新政府大学院的院长时,专门为鲁迅安排了一个“大学院特约撰述员”的职位。可以说,鲁迅的文坛领袖之位,多亏了蔡元培的一手提拔。

当然,蔡元培之所以如此做,不仅仅只是爱才,还是因为北大。要想创办一流的学校,便要从其根本入手,而教师,便是其根之一。不管是大力推荐后起之秀的胡适,还是破格录取风云人物罗家伦,蔡元培都是以为北大好和招纳贤才的目的出发。

而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思想,当时的北大可谓是百家争鸣,活力无限,无数颗新星正在蔡元培的指引下,冉冉升起。

年蔡元培在德国柏林

伉俪之爱

纵使他是“学界泰斗”,一旦遇上爱情,他不过也只是一介凡夫俗子。

生前,她曾问过一句:人死后之幽灵当居何处?

死后,他在挽联答道:有子二人,真灵魂所宅耳。

年,蔡元培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迎娶旧式女性王昭。虽然蔡元培热衷西学,提倡新思想,可他也难以避免包办婚姻。

在和王昭结婚前,蔡元培并不知道她的相貌为人,可以说,结婚那一天,是两人的初次见面。

身为旧式女子,王昭的行为和思想都比较传统。她提倡节俭,花钱特别省,性格也很淡泊安静。可蔡元培就与之相反了,生性豪放的蔡元培从不拘泥于细节,比较大男子主义的他不是很看得惯王昭的一些行为。再加上蔡元培忙于功名和事业,两人聚少离多,感情并不好,经常会吵起架。

直到年,开始思考起女权问题的蔡元培开始审视起自己的婚姻。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他提倡男女平等,并写出了轰动全国的《夫妻公约》。而身为公约的撰写人,蔡元培必须以身作则,他开始调整自己与王昭的相处模式,以修复感情裂痕,他还告诉好友:“伉俪之爱,视新婚有加焉。”

于是,对于王昭经常称呼自己为“老爷”,并自称“奴家”这一习惯,蔡元培决意让她改正过来,尽管王昭总说:“唉,奴家都叫惯了,总是改不过来呢”。

可惜,就在蔡元培和王昭感情渐渐融洽之时,王昭患上了肝病,半年来常常低烧不退,整日嗜睡,还经常口干舌燥,可饮水后又马上吐出来。而忙于办学的蔡元培只能在异地干着急,无法陪在王昭身边。

于同年6月5日,王昭因病逝世,年仅35岁。对于爱妻的离世,蔡元培伤心欲绝,自责道:“早知君病入膏肓,当屏绝万缘,常相厮守,已矣,如宾十年,竟忘情乃尔耶?”

十年婚姻,弹指一挥间。

坐者为英俊的蔡元培

情投意合

自王昭逝世后,前往蔡家上门提亲的媒婆可谓是络绎不绝,有待嫁女儿的人家都想要蔡元培这个新晋名流来当女婿。

蔡元培看多了媒婆们那提亲的阵仗,越发觉得烦扰,因此,他写下一则征婚启事,条件有五:

一、是不缠足的女性

二、是识字的

三、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

四、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

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这征婚启事一出,媒婆们个个都退避三舍,还了蔡元培一个清净。据说,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位专讲程朱理学的老先生认为蔡元培这择偶条件是“叛道离经”,“淆乱纲常”,为此,这老先生还特地坐轿子跑去和他辩论。因为辩不过蔡元培,他还叹道:“子不可教也!”

或许,在当时的人们眼里,哪都找不到符合这样条件的女性。谁曾想,缘分说来就来,蔡元培刚好就撞上了。

年,蔡元培在余杭办学时,应朋友邀请去其家中做客。在那里,蔡元培被一幅工笔画所吸引,一经打听便知晓其作者是江西大名士黄尔轩的千金黄仲玉,凑巧的是,黄仲玉完完全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

许是命中注定,天降奇缘,两人在朋友的介绍撮合之下,很快就在一起了,并于年11月22日在杭州结婚。

说起蔡元培和黄仲玉这婚礼,可谓是格外有创意,他们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了闹洞房。据说,蔡元培的好友陈介石在那晚特地引经证史,说起男女平等的理论,而另一位好友宋平子则拿新婚夫妇来做了个例子:“倘若黄夫人的学行高出于蔡先生,则蔡先生当以师礼待黄夫人;反之,若黄夫人的学行不及蔡先生,则蔡先生当以弟子视之,何从平等呢?”

对此蔡元培答道:“就学行言,固然有先睛之分;就人格言,总是平等的。”一字一句,有理有据,众人皆心服口服,鼓掌赞同。

为了在婚姻中贯彻男女平等,蔡元培婚后每次写信给黄仲玉时,都会写上她的姓氏,而非“蔡夫人”也非“蔡黄仲玉”。而黄仲玉也全力支持蔡元培的事业,不仅支持他开办爱国学社与爱国女学,还亲自上阵,帮他负责女学的教育课程。就连后来蔡元培到欧洲游学以及因出任北大校长一职而被军阀威胁时,黄仲玉也陪着他一起,同富贵共患难。

而且,在黄仲玉的陪伴下,蔡元培已经从最初的大男子主义彻底变成了追求男女平等的民主斗士了。可惜的是,红颜早逝。

年9月,就在蔡元培准备赴欧美考察教育时,黄仲玉抱病在身,腹部经常胀痛,身体时而不适时而健康。蔡元培见此状况,本来是想放弃欧洲之行的,可黄仲玉却不同意了,她不希望因为自己而拖慢了蔡元培的大业,她也不希望因为自己,而毁了丈夫的心血。于是,蔡元培只好听黄仲玉之言,按原计划出行。

可是此去时间漫长,蔡元培依旧放心不下黄仲玉。在乘船赴法的第五天,他还专门致电蒋梦麟询问黄仲玉的病情,虽然蒋梦麟告诉他情况还好,但蔡元培只当那是安慰,经历过一次逝妻之痛的他,不敢再以乐观心态看黄仲玉的病情。

因此,到达法国后,蔡元培又致电给李石曾,得到的回应则是“久不得复”。对此,蔡元培心中不由得越发担忧起来,可他又不得不继续他的行程,直至收到黄仲玉的噩耗。

年1月9日,蒋梦麟致电报给蔡元培,告诉他黄仲玉已于1月2日病逝,享年45岁。

一时之间,蔡元培悲痛欲绝,却无法立即回去,只好先作《祭亡妻黄仲玉》一文,以泄伤心之情。他除了赞扬黄仲玉“善书、善画、善为美术之天才,孝于亲,睦于弟妹,慈于子女”之外,还在文中写了自己将会为她做的事情:“汝所爱者,威廉也,柏龄也……我回国以后,必躬自抚养,使得受完全教育,为世界上有价值之人物,有所贡献于世界,以为汝母教之纪念。”

黄仲玉“爱他以德,无微不至”,而蔡元培能为她做的只有完成她生前未尽之事,以及等待那“地下聚首之日”。

与君相知

年过半百,他于人海中,再次邂逅命中之人,他说:“惟卿第一能知我。”而她则答:“天荒地老总不磨”。

年蔡元培欧美考察之行结束,刚踏上故土便被昔日故友徐仲可邀请去赴宴。表面上为宴会之邀,实则是询问蔡元培的续娶之意。

茶余饭后,徐仲可一直在游说蔡元培应当找个人照料自己,蔡元培听多了又不胜其烦,不予回应。然而,没过几日,徐仲可又约蔡元培会面,聊的还是那话题,蔡元培为了耳根清净,再次提出自己的择偶条件:

一、本人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

二、年龄略大;

三、熟谙英语而能成为研究助手者。

与以往他人听到条件后的退避三舍不同,徐仲可听完后反而一脸灿烂,还给蔡元培增多了几个条件,他说:“没问题,没问题,并且我还可以给您增补几个条件:第四是贤惠且极富爱心;第五相貌可人,亲切,勤勉;第六……”

蔡元培没想到徐仲可的人选竟如此符合自己的标准,便随了他的意,开始询问起对方的籍贯。这一问,他才发觉,原来徐仲可口中之人便是自己很看好的学生——周峻。

周峻虽然比蔡元培小了24岁,可却仰慕了他十年之久,还曾立誓不嫁。这不,若是没有遇上蔡元培续娶,33岁的她仍然待字闺中。

于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举行了在苏州举行了婚礼,简朴,却十分新式。为了不让人诟病两人的年龄之差,蔡元培还在婚礼上详细说明了两人结婚的原因:

“一、我年已五十七,且系三娶,所欲娶者为寡妇,或离婚之妇,或持独身主义而非极端者,惟年龄须在三十岁以上;二、我熟悉德文,略通法文,而英文则未尝学好,故愿娶一位长于英文的女子;三、我不信宗教,故不欲以宗教中人为妻;四、我嗜好美术,尤愿与研究美术者为偶;五、我既辞去北京大学校长,即将去比利时或瑞土继续求学,有志愿留学欧洲的女子,有所欢迎。再是,希望是原有相应认识者。恰巧,周峻女士年三十三,原上海爱国女校毕业,曾改名为周怒清,有反清革命思想,学英文多年,非宗教中之人,亦嗜美术,油画作品有相当水平,有志游学。介绍人徐仲可先生认为周峻是一位‘才、学、识三者具备之闺秀也’。”

这一字一言,着实让人难以找出其不妥之处,在场之人纷纷献上祝贺的掌声。

婚后,蔡元培和周峻的感情也十分融洽。一旦蔡元培外出办事,他都会做到每天寄信给周峻,而周峻,擅长油画的她则常常为蔡元培描摹全身像。至于日常闲暇时,两人经常会吟诗作对,在彼此的生日会上,还互赠起贺诗,格外有趣。

到了晚年后,周峻对蔡元培更是十分爱护,有时在客厅坐着坐着,会跑进卧室拿大衣出来给蔡元培披上。若是蔡元培想出门散步了,她还会先去查看室外气温,给蔡元培整理好衣服,偶尔也会陪着他一起外出,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直到蔡元培病逝,周峻依旧伴随其左右。

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逝世,享年72岁,世上再无他这般大师级的人物。

蔡元培与夫人周峻

蔡元培的一生,可以说是完全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他呕心沥血办学,倡导“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叶”的观点,其勋劳卓著。可也就是这样一位伟人,医院千余元费用,死后既无遗产,也无棺木钱,仅仅只有一句遗言:“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国士无双,纵使他已离世近80年,但他依旧是北京大学永远的校长,依旧是“学术”与“自由”之风的领头人。

千拾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7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