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佛雷德·冯·施利
法国在欧洲大陆称霸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年的一场战争彻底颠覆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这场战争就是发生于法国与普鲁士之间的普法战争。战争的结果,法国战败,被迫与普鲁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法兰克福条约》。这样,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并通过最后一次战争取代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依照《法兰克福条约》,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了德国,并赔偿德国军费50亿法朗。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但使法国的势力大损、使法国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声望大跌,而且也在法国人的心目中埋下了深深的仇视德国的种子,法德两国从此结怨,成为宿敌。
战后,德国依据其既定的发展战略,并充分利用阿尔萨斯和洛林丰富的矿产资源和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大力发展经济、教育和军事力量,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德国的经济实力排名已超越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
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德皇的扩张野心也日益膨胀,他一再叫嚣要为德国争取“阳光下的地盘”,极力宣扬刀剑的功德,要让德意志帝国成为世界帝国,即他梦想中的“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这样规划着德国的未来,他手下的幕僚们也深感日耳曼民族受了深深的委屈,在德国发展势头日益强劲的当下及未来,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取到更多的地盘和利益。为了打破旧有的世界格局,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德国谋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德国的统治者们可谓处心积虑绞尽脑汁。
以武力完成了国家统一的德国,深知国家的军事实力在维护国家利益及树立国家声威方面的巨大作用。所以,普法战争以后,德国在军事化道路上的步伐可谓大刀阔斧高歌猛进,在大力扩充兵力及提升军队装备现代化的同时,德国参谋本部开始着手谋划在未来战争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战争策略。
德国的统一及迅速崛起改变了欧洲旧有的政治格局,德国强劲的发展势头也让它的邻国法国、俄国及隔海相望的英国深感不安。为了应对共同的敌人,英国、法国、俄国结成了三国协约,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结成了三国同盟,在欧洲相互对峙的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了。
从在普法战争时任普鲁士总参谋长的老毛奇开始,德军参谋本部就意识到德国将来可能要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即同时同法国和俄国作战。为了应对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德国参谋部开始着手制定并逐步完善相应的作战计划。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长期以来纷争不断。维护既得利益,遏制后起之秀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日益成为英法等国内政外交的重中之重。美丽富饶的欧洲大地上暗流涌动,山雨欲来。
施利芬出任德军总参谋长后,他认为俄国疆域辽阔,有着深及千里的纵深,对俄作战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普法战争后,为了防备德国再次进攻,法国在法德边境线上修筑了牢固的防御工事,所以,德国要直接进攻法国也没有快速取胜的把握。但是,如果取道比利时,绕过法军的防御工事,德军就不但可以扫清法军防御工事的周围地区,而且还可以从侧翼包抄法军主力并威逼巴黎。基于这样的考虑,集中优势兵力先打败法国,再回过头来打败俄国的“施利芬计划”就在德国统治集团日益膨胀的野心驱使下堂而皇之地诞生了。
施利芬计划示意图
施利芬计划的核心是德军先集中优势兵力,借助比利时中部广阔的福来德平原完成战略迂回,然后突入法国西北部,从侧翼包抄法军主力,再兵锋指向巴黎西侧,最终达到占领法国首都巴黎并消灭法军有生力量的目的,而在东线只驻留少量兵力防备俄国入侵。这一计划出台以后,经其继任者小毛奇的不断修改完善,被德国当局视为攻防自如切实可行的作战策略。施利芬在世时似乎也已经预料到了德国在未来两线作战的必然性,在其弥留之际还不忘叮嘱其后继者:“切勿削弱我的右翼。”
“萨拉热窝事件”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倒计时。为了施利芬计划的顺利实施,德国首先采用外交手段威逼比利时放弃抵抗,以便其侵略大军能够顺利通过。在遭到比利时政府的严正拒绝后,德国参谋本部悍然下令进攻比利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全面升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