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源于秦汉,普及于唐,发展于宋明,茶叶成为国人重要的日常饮品,茶叶行业(以下简称茶业)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经济产业。但是随着近代中国发展的衰落,中国茶业由盛转衰。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战火纷飞之时,在中国茶业急缺人才的历史背景下,以吴觉农先生为首的有识之士们为振兴中国茶业,培养茶学专业人才,通过多方协商努力,于年确定由中国茶叶公司投资在复旦大学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学专业,由此开启了我国茶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历史先河。
01
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建立前期背景
1、近代茶业衰落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茶叶出口国家,独占国际茶叶市场。但19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茶叶的海外市场份额逐渐被其他国家占据。一般认为,年是中国茶叶出口由兴盛转向衰退的时间节点。华茶在海外市场的节节败退,致使国内茶价大跌、茶商亏损、茶行倒闭、茶农弃植。中国茶业如此衰颓不振,前途令人堪忧。振兴中国茶业便成为了近代茶人们的重要使命。
2、专业人才缺乏
早在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撰写的《中国茶业改革方准》就振兴华茶的根本方策中指出:归结中国茶业失败最大的原因,在无茶业的人才。他提出了设立茶业专科学校、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新技术、增设巡回教师赴各茶区推广技术、设立茶业讲习班专业培训、甲乙种农校增加茶业课程等茶业人才培养办法。
年他又在和范和钧合著的《中国茶业问题》中提出“在各地学校即大学及农学院设立茶科”。年在他与胡浩川合著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又再次提出:由省区农学院设立茶业系,招收受过基本训练的专科学生实行专业训练。
▲《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俞金林提供)
吴觉农等人早已意识到培养茶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教育是振兴华茶必不可少的条件。
3、茶叶专业教育机构筹建
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建立之前,各地政府和机构也曾多次开办培养茶业人才的教育机构。
据庄晚芳先生回顾:年湖北省设有茶业讲习所,不久即行停顿;年四川省设有通省茶务讲习所;年湖南省举办省立茶业讲习所,后改为茶场;年安徽省在屯溪设立茶叶讲习所,不久停办;年云南省亦设茶务讲习所,不久亦停;直至年全委会农业处在安徽祁门开设训练班,招收初中毕业生,以指导茶农事业;年4月上海商品检验局产地检验处开设茶业训练班,招收高中学生培训;同年福建省政府在福安设立初级茶业职业学校,年添招高中程度者1个班,年该校停办,而并入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年贸委会富华公司,在香港又开设茶业训练班,招收高中程度者,加以短期训练,年派往东南各茶区,协助茶叶统购统销事宜;年因茶叶统制,人才倍感不敷应用,东南各省茶业管理处、局或改良场均先后设班训练茶人,因此茶人辈出,颇极一时之盛。
这些讲习所、改良场、训练班等机构培养了一批茶学专业人才,但吴觉农先生始终认为应该在大学院校中创办有设置正规课程和系统教学机制的茶业系科,于是开始联系各方着手准备在高校创建茶学专业高等教育。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来源北碚统战)
02
复旦大学茶学高等教育建立概况
1、前期筹备
据吴觉农先生的孙女吴宁女士《冯和法先生与茶》一文记载:年冬在香港,由冯和法先生介绍,吴觉农和孙寒冰交换了在复旦大学设立茶业系的意向;孙寒冰先生认为复旦大学是私立学校,建立新系会比较容易,加上他支持,机会难得;之后回到重庆,商议好了建立茶学系的一些细节。此后,经孙寒冰介绍,吴觉农与当时复旦大学的校长吴南轩会面,作了关于建立茶业系相关工作的汇报,并报教育局核准。
另据王镇恒教授《茶学名师拾遗》中记载:年当时担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处长、中国茶叶公司协理的吴觉农,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寿景伟与复旦大学代校长吴南轩、教务处长孙寒冰、代总务长李亮恭洽谈,在复旦大学成立茶叶教育委员会,培训茶叶专门人才和研究茶叶外贸与产制技术。
可见自年开始,吴觉农先生、中国茶叶公司、复旦大学各方正式将建立中国的茶学高等教育这个议题提上了日程,为中国茶学高等教育的正式建立做好了筹备工作。
2、正式建立
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复旦大学从上海内迁至重庆。年复旦大学开始设立垦殖专修科并附设农场,年设立园艺系,在此基础上年设立农学院。年春,由中国茶叶公司资助,在复旦大学设立茶叶系、茶叶专修科和茶叶研究室。由于当时国民政府教育当局认为茶叶仅是一种作物,范围过窄,不能设系,便改茶叶系为茶叶组,隶属农艺系。
另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