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比利时 >> 比利时图片 >> 正文 >> 正文

他生于吉林,14岁辍学当挖煤工,43岁逆

来源:比利时 时间:2023/4/29

前段时间上热搜的,前有“二舅”,后有“三个小伙为省钱租1间房,不同时间睡”。

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是身边的邻居,是被命运捶打过的长辈,是奋斗中的晚辈……

他们“隆重”登场,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一个个真实。

“二舅”倔强地对抗坚命运的不公,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坚韧;

三个小伙,为了省钱,利用三班倒,轮流三班睡,让人心酸又心疼。

生活不易,他们都在努力地使生活变得更好。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位经历了生活的磨难、改变了人生轨迹,实现命运逆风翻盘的人。

他不认命、不服输,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他从一个挖煤工逆袭成为了大学教授。

他是宋远升。

家境贫寒,14岁辍学

年,宋远升出生于吉林省蛟河市。

他祖籍山东苍山县下村乡孟渊村。

当初,爷爷带着一家人从山东到东北讨生活,但因为奶奶哮喘,没办法适应东北的严冬,他们来回三次搬迁。

“搬家穷三年。”

年,宋远升6岁,一家人回到了山东老家时,他们家成了村里垫了底的穷户。

最惨的是,一家人连口粮还没有着落。

“用一贫如洗来形容我们家非常贴切,家里除了三间破屋,没有任何东西,就像跟水洗了一样,干干净净。”

母亲带着他去隔壁邻居家讨要口粮,说待家里有了收成再还上。

邻居给了他们本打算扔掉的发了芽的红薯,母亲像得到了宝贝一样带回家,将红薯坏了的部分削掉,晾干、磨成粉,做成了红薯饼。

但变了质的红薯饼苦涩难咽,那滋味现在说起来都如鲠在喉。

红薯是家乡主要的口粮,伴随了宋远升整个孩提时代。

宋远升上初中住校时,三天回一次家,一次就要带上三天的红薯干。

遇到天热,红薯干存放不住,长了黑黑的一层霉毛。

宋远升舍不得扔,擦了擦,扔到热水里泡泡,从染黑了的水里捞出来再大口吃掉。

吃都吃不起,其他更不用提了。

全班男生里,就他还是用一根布条当腰带;

鞋子坏了,有几次,他光着脚去上学;母亲答应了几次仍然没有买,他知道家里是真的没有钱买;

一学期只能买一本练习本,正面反面都写得密密麻麻没有空隙。

日子的窘迫,让心思敏感的他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他曾自比活得不如毛驴。

“毛驴吃的草料比较容易得到,它能够吃饱。而我一直在与饥饿及贫困做斗争,挣扎在生存的最边缘之处。”

用尽了力,想吃饱饭还是不容易,因为贫穷,父母经常吵得不可开交。

饥饿和争吵,成了宋远升童年时期的噩梦。

悲苦的生活里,他搜罗着哪怕一点的甜,文字和书就是那点甜。

家里一本半文言文的《三国演义》,他一遍遍翻,书页的边都给翻烂了。

没书看了,他就去邻居家或同学家去借。

看到路上被扔下的一角报纸,他也逐字读得有滋有味。

这让他对文字有了特殊的感情,作文好几次被老师当作范文。

读书和文字启迪了智慧、安慰了他的心灵。

但父母对他读书总是不冷不热,见他看闲书还会骂他。

父亲读过三年小学,母亲没有读过书。

在与饥饿缠斗不休中,他们看不到填饱肚子以外的事,觉得早点打工赚钱才是正事。

终于,在宋远升读完初二需要再交15元学费时,父母不愿意出钱了。

宋远升脸皮薄,学费缴不上,他干脆辍学了。

宋远升想用打工改变命运。

打四份工后,他改变了想法

爷爷奶奶素来疼爱他,爷爷脑子活络,他辍学后就去了枣庄投奔了爷爷奶奶。

第一份工,是在枣庄大柏庄卓山铁矿搬运铁矿石。

每天天不亮,他和工友们在老板家匆匆吃点东西、扛起工具就爬去半山腰干活,直到天擦黑才返回。

他们的工作,是用铁车将爆破后的铁矿石运到1公里外的交接点。

工作看似不难,但他们时时面临着危险。

运石车的轨道旁一两米就是百米悬崖,一个不小心,就会连人带车滚下去。

下山时,满载矿石的铁车呼呼往下冲,将刹车的木棍磨得焦糊;

再返回山上,又是一步一挪,流下数不清的汗水。

(宋远升再回枣庄打工地点)

日复一日的高强度体力活,很多工友都坚持不下去了。

45人的采矿队,最后只剩下了5个人。

但每个月多元的收入,还有能吃饱饭的日子,让才14岁的宋远升将危险、害怕、乏味等想法自动过滤了。

“我那时十四五岁,还不能真切地体会到精神困苦,唯一害怕的就是饥饿的威胁。”

等到肚子不挨饿了,宋远升也有了精神头儿将眼光看向了外面。

这份工做了大约半年,他通过三叔找到了在周村下井挖煤的工作,在那里,干满一个月能拿到元。

高耸的井架,0多米深的煤矿竖井,宋远升起早贪黑,将自己投入到无边的“黑色”中。

爆破后的煤尘,煤井上方可能松动的岩石……宋远升小心翼翼规避着凶险。

但他还是遭遇到了伤害。

一次,因为急着在路上为奶奶多捡拾几块煤快,他从吊车运煤的竖井上来。

鬼使神差,他将右手伸进了高速提升的铁揽中,三根手指顿时没了知觉。

医院,只能眼睁睁看着中指的一截被截掉。

奶奶心疼得说不出话,祖孙相对无言,空气中只剩下了悲痛。

但父亲面对丢了一截中指的他,却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心。

多年以后想起这一幕,宋远升对父子之间的隔阂仍不能释怀。

养伤期间,听同村人说南京泉石采石场一个月可以赚到元,等右手能使上劲了,宋远升就急匆匆跑去了南京,开始了他的第三份工作。

16岁的宋远升,使出浑身力气,将爆破后的石头装车、搬运,送到远处的粉碎机里粉碎。

夏天赤膊上阵,身上满是尖利的石块画出的血痕,一道一道,新伤压着旧伤。

但月底到手的薪水远没有达到元。

郁闷之际,听说村里有人20年前去东北挖煤,现在过得不错,宋远升又启程去了东北。

老乡没有找到,但他找到了吉林蛟河奶子山煤矿。

这里工资确实高出不少,一个月能拿到元,他留在了这里。

几本随身带着的初三的课本,是他对知识的热爱,也表明了他的不甘。

他和老乡们租住在煤矿附近的一间破烂小屋里,几个人每天轮流倒班,有时一起做点可口的牛油炒白菜……

工友们打牌嬉闹时,他便在边上看书,他们笑话他看书能有啥用,还能改变命运?他笑了笑没接茬。

除吃饱肚子外,每月工资还能有些许结余,他一度认为这是理想中的工作。

但是,一次事故,让他彻底改变了想法。

年的一天,在井下,他和工友们工作累了,停下来休息,班长就坐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抽烟。

突然,一块非常大的石头坠落下来,正好砸在了班长的头上。

骤然间,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一个生龙活虎的人逝去了。

这次事故,给了宋远升巨大的震动,让他不得不想到自己的今后。

“即使我能够赚到一点钱,但是我不能保证我自己能花到这点钱。

因为我从事的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倒霉是个大概率事件。”

多年后,说起这次事故,宋远升仍然心有余悸、眼里满是不安。

他为自己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回家复读,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他为自己买了双皮鞋和一套雪花牛仔外套,来告别自己的打工生涯。

然后,他揣着剩下的元钱回到了山东老家。

以挖煤的吃苦耐劳和毅力,用知识改变命运

年春节过后,宋远升找到了当时很赏识他、如今已成为校长的语文老师,很快复学了。

经过了生活的苦,他比别人更懂得珍惜眼下的读书机会。

他拿出扛石块、挖煤窑的劲头,追赶着耽搁了几年的功课。

甚至晚上熄灯了,他要找来煤油灯挑灯夜读到凌晨。

几个月后的中考,他一举考上了重点高中,他的中学里考取的只有四人。

父母依然不觉得上学能比干活儿有出息,毕竟村子里没出过一个大学生。

还是在堂姑和已经出嫁的姐姐的资助下,宋远升才得以继续就读高中。

堂姑初中毕业,姑父上过医专,他们希望宋远升能靠知识出人头地。

刚上高中,宋远升在数学摸底考试中,成绩竟然全班倒数第一。

但他能吃苦、有毅力,成绩渐渐跟了上来,到了高三,成绩已经冲到了班级前三。

年,他迎来了高考,以苍山县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如愿考取了西北政法大学。

多年后,宋远升回忆说,右手中指被截去,却不懂如何保护自己,这件事让他难以释怀,才选择了读政法。

也是因为有着忘不了的痛楚,后来的他拿起法律武器,出书、办案,化遗憾为力量,为有着类似经历的打工人一次次去争取权益。

堂姑和姐姐仍然不遗余力地帮他,而他也不负时光,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四年的大学学习。

虽然穷困,但他有个梦想,想走出国门去见识更广的天地。

所以,大学四年期间,他打下了过硬的英语底子,四六级英语都是一次过。

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兰陵县司法局当了公务员。

面对这样一份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工作,多数人会选择好好地工作,安稳地生活。

他却不甘心这份安逸和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他考了律师证。

之后,他毫不犹豫辞了职,到临沂做起了律师。

三年后,年,他又有了新的目标,考取了华东政法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他接连圆了自己一个个的梦。

年,研二年级,学校有一个去比利时根特大学的机会。

他以分托福成绩(满分分)出国留学,是学校去留学四人中分数最高的一个。

20多位亲朋好友为他凑齐了留学需要的十多万费用。

最让他感动的,是堂姑拿出了4万多元。

而他也在出国学习的一年间,开拓了眼界、收集了资料,完成了一本法学专著,坚定了走学术这条路。

年,他硕士毕业,留校做杂志编辑,相当于教辅编制。

但他不甘心止步于此,就又考取了本校博士生。

年,他如期毕业,并入职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一名法学讲师。

年,43岁的宋远升凭借出版法学专著18本、法学论文余篇的学术成绩,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担任硕士生导师。

笔耕不辍,探寻、救赎自己

年7月,宋远升在上海三联书店举办了《流年往事》新书分享会。

实际上,热爱文字的他这些年早已将文字作为朋友。

他在文字中倾诉、回忆,也在文字中完成了精神上的救赎。

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为他买过一件玩具,也从来没有用温柔的口气同他说过话,即使在他打工被截掉一节手指时,也没怎么关心他。

无论打工还是上学,从父亲手里想要到借到点钱,次次都吃了闭门羹。

童年的困苦不堪、少年时的生死经历、父母的冷漠,让他一次次动笔回顾、探寻,也将他一次次带到痛苦源起的地方。

他越来越喜欢回味过去;

他会不时回到从前的工地转一转;

他会经常回到村里走走,遇到在村里、河边嬉戏的小孩,会问起他们长辈,不时能听到自己童年的玩伴和少年时的工友的名字;

他喜欢寻找生活意义。

他写出了《我是一个异乡人》、《群峰之上的静默》、《长生记》等一本本自传式散文集、诗集。

至今,他出版了8本文学书,其中不乏畅销书,还有3本待出版。

宋远升说,这些是自己最珍贵的财富,是自己在世上留下的痕迹,对自己意义重大,表明了自己不是白来这世上一遭。

有人说,宋远升就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现实版,他们一样地下过煤矿,尝尽了生活的极度贫苦。

宋远升说他所经历的比孙少平更苦,孙少平成长中始终有父亲和哥哥的爱相伴,而他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只有困惑与痛楚。

他也越来越能理解作者路遥的心路历程,那是将不满与失意化为往前的动力。

当苦难缠身、躲无可躲时,只能迎上去、翻滚,去找一个舒服的姿势。

对家庭糟糕的气氛,对父母曾经的争吵与漠然,他已经能放下内心的纠结、走出了困惑。

“童年时期,父母经常因为贫穷吵得不可开交,我始终笼罩在饥饿与争吵中,说对他们毫无怨言那是假的。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道理,对他们有了体谅之心。”

工作后,他试着做了很多,来抚平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他贴补家用、回家看望父母,临走之前,会把父母的冰箱塞得满满的。

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但他的父亲晚年幸福,生活安稳富足,宋远升说作为儿子他感到了满足。

虽然没等来父亲一句温柔的话,虽然没有过一次交心的父子间的谈话,但他选择和父母和解,选择感恩父母,也彻底放过自己。

对曾经受过的恩惠,他牢牢记着。

堂姑一家对他的帮扶,是他一直提及的感动。

他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堂姑,给父母买礼物也会给堂姑买上一份。

他也一直记得姐姐的帮衬,姐姐家的事情,他也尽力去帮忙。

爱往者爱返,曾经的伤害也化解了,生命不再沉重。

爬出了满是阴霾的坑,他站到了阳光下。

有一个总能引起热议的话题,苦难有意义吗,意义何在?

那宋远升是怎样看待自己遭受的苦难的呢?

“如果你们能从我的一些细小的事情上发现微弱的闪光之处,这些闪光之处多了,也许可以照亮你们的内心。

许多事情本来没有意义,无数人重复过无数遍都是如此。

但是,如果我能记下来不让更多之人去重复,那么,这就有了意义。”

写在最后

宋远升“用知识改变命运”,他的不平凡的经历,让家乡人看到了一条路。

人们对知识抱有了以前从没有过的热情。

每次宋远升回家,都有村民跑来咨询有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村民们比的是谁家的孩子有知识,不再是谁家的孩子捡柴多。

到现在,不足人的村子里已经有了好几个硕士生。

不少学校邀请宋远升做讲座,他现身说法,提醒年轻人珍惜当下,也要努力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正如李嘉诚所说:

“知识并不能决定你一生财富的增加,但你的机会一定会增多。你创造机会,才是最好的途径。”

宋远升试过“打工改变命运”,也成功地用“知识改变命运”。

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有着不服输和坚韧。

不向命运低头,才有希望,有了希望,才能照亮前行的路。

无论经历了什么,都会成为过去式,打起精神,不认命,终会走出“宿命”。

坚韧就好像在坚持敲门,只要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成功唤醒。

觉得生活苦时,不妨给自己加把劲、鼓鼓掌,试着去改变。

并用坚韧坚持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