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比利时 >> 比利时图片 >> 正文 >> 正文

你绝对想象不到,这个弹丸小国也曾逼迫大清

来源:比利时 时间:2023/2/1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hy.stock.cnfol.com/bankuaijujiao/20191018/27733562.shtml

鸦片战争后,江河日下的大清国被早已虎视眈眈、穷凶极恶的西方列强及近邻沙俄、倭寇不断欺辱,自高自大、闭关锁国、腐朽没落的大清王朝被迫对外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开口通商、割地赔款、关税协定、租界特区、治外法权、外交豁免、军事占领等等,其中英国个,日本个,沙俄个,法国73个,德国47个,美国41个,比利时26个,葡萄牙13个,意大利7个,荷兰5个,奥匈帝国5个,西班牙4个,其它国家68个,签订这些不平等条约,多数是因为大清实力不足下的无奈之举。

大清国签订过的那些不平等条约

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是第一个同大清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那你知道第二个用武力逼迫大清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是哪个国家吗?

答案不是法国、俄国、美国、日本这些国家,而是一个弹丸小国--尼泊尔。

同尼泊尔这样的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让我们感到大跌眼镜,具体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尼泊尔,我们印象中的弹丸小国,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尼泊尔是传统的农业国,经济落后,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政策,但由于政局多变和基础设施薄弱,收效不彰。严重依赖外援,预算支出四分之一来自外国捐赠和贷款。

尼泊尔地图

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曾经在年用武力迫使大清与其签订了《藏尼条约》。

条约内容有:

1.西藏每年付给廓尔喀政府一万卢比。

2.西藏对廓尔喀商民不抽各种税项。

3.西藏和廓尔喀互换战争中的俘虏和财物。

4.廓尔喀将来可以派一个高级官员驻扎拉萨。

5.西藏民和廓尔喀民如有争讼,双方官员会审;拉萨辖区内的廓尔喀商民或加德满都回民如有争讼,西藏官员无权审讯。

由于年签订的《藏尼条约》早于中法年签订《天津条约》,尼泊尔有幸成为近代第二个通过战争手段和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列强”。

大清同尼泊尔在历史上的关系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尼泊尔统一后开始试探进攻西藏,大清强力反击,尼泊尔成为大清的藩属国。

第二阶段,英国势力侵入尼泊尔,尼泊尔向大清求援无果,最终尼泊尔倒向了英国。

第三阶段,亲英的尼泊尔再次入侵西藏,忙于太平天国内乱的大清无暇顾及,被迫签订《藏尼条约》。

尼泊尔是一个毗邻中国的古老国家,所在地兰毗尼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

18世纪前期的尼泊尔分为数10个互不统属的部落,18世纪后期,居于巴勒布西北的廓尔喀部族兴起。廓尔喀人在沙阿王朝的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清朝译作“博纳喇赤”)统治时期,趁巴勒布内乱,“渐次将巴勒布三部落侵夺,周围2余处部落,全行占据”。

乾隆34年(年),廓尔喀迁都至原属巴勒布的阳布,形成了统一的尼泊尔王国(又称廓尔喀王国),建立沙阿王朝。断征战扩张领土,鼎盛时期领土面积超过今天尼泊尔面积的三倍。

由于当时的印度,还被英国所占。所以,就出现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情况。尼泊尔这个弹丸小国,竟然一度成为南亚次大陆的强权国家,加之尼泊尔地狭人稠、难以自给,居然又对我大清朝王朝的领土虎视眈眈。

按道理来说,18世纪末的大清实力还没有沦落的人见人欺的地步,尼泊尔为什么有勇气挑战当时的东亚霸主大清呢?

廓尔喀雇佣兵

这是因为当时的大清虽然整体上强盛,但是在西藏地区,尼泊尔却占据局部优势,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面,降水什么都不是西藏能比拟的,自然条件比西藏优越的多,人口数量是西藏地区的好几倍,这就使当时的尼泊尔有足够的能力发动战争!并且西藏地区面积太大,本来不多的人口又分散开来,地理条件来说,尼泊尔和西藏一山之隔,西藏和北京万里之遥。清军当时并未在西藏有常驻军,西藏地区的官方军队是达赖的藏兵,最近的驻军是四川绿营和青海驻军。

根据资料记载,当时的西藏本地番兵“皆系民夫,平日散居村落,各自耕种,……今骤行征调,不惟一时不能齐集,即器械亦多欠缺不完,实属不能得力”。大清驻藏之绿营、蒙古兵丁又少,根本就难以抵挡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廓尔喀军队。

于是,乾隆五十三年(年)六月,尼泊尔王朝以西藏商税增额、食盐糅土为借口,派遣尼泊尔的大将军——巴哈杜尔·沙阿、以及达莫达尔潘德带领尼泊尔军队,从聂拉木开始侵入西藏,直接攻打守卫噶尔宗的西藏清朝军队。

当时西藏驻有清军人,藏兵人,台站兵人,这点兵力显然不够,于是朝廷又从四川抽调满、汉、藏兵余人,前往西藏增援。就在四川的清军日夜兼程,奔赴藏廓边境之时,西藏的达赖喇嘛和清廷的驻藏大臣等人,已私下同廓尔喀议和,这仗没打起来。

清朝的驻藏查办大臣——侍卫巴忠背着朝廷,私自与尼泊尔签订了一个议和条款,并以每年给尼泊尔币银五万两的代价,让尼泊尔退兵而去。这件事当地的大臣并没有向中央上报,他们只是在奏章里说清军如何英勇,自己如何统兵有方,打退了廓尔喀军队。廓尔喀人第一次入侵就这样戛然而止,但这对大清是耻辱,虽未交战,已耗费军饷百余万两白银。

然而,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尼泊尔这个国家也不例外。等到了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六年)的时候,尼泊尔王朝又以西藏没有按时缴纳岁币银为理由,再次派出步兵数千人,从聂拉木大举进攻西藏地方。这一下子,使当时的驻藏大臣——保泰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就赶紧上报朝廷了。

得到消息的乾隆皇帝恼羞成怒,决定大举出兵,攻入廓尔喀腹地,令其彻底臣服,不敢复萌故志。

乾隆皇帝一方面坚决惩处了私自和尼泊尔议和的大臣,一边就马上就开始筹划针对尼泊尔的反击战。考虑到驻藏大臣资历、军事能力皆不足,乾隆将刚刚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的两广总督福康安调来,授将军衔,督办西藏军事。福康安的副手海兰察、台斐英阿等为参赞大臣,率黑龙江索伦、达呼尔兵丁千名,由青海入藏,挥师进军西藏,反击尼泊尔王朝的侵略军。

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的二月,福康安大将军带领军队从青海草地进入到了后藏地区,然后,又会合了大清朝西藏驻军大约三千多人正式拉开了反攻的序幕。战争由第一次西藏地方与廓尔喀之间的战争升级为清廷与廓尔喀的战争,成为国家与国家间的战争,是一场国家实力的大比拼。

果然,清军势不可挡,一战收复檫木山隘(今吉隆县宗喀镇南)、济咙宗,再战由济咙攻入廓尔喀,经热索桥、协布噜、东觉山诸战役。等到五月的时候,大清军队就将侵入西藏境内的尼泊尔军队已经打的“找不见北了”。

清军六战六捷,杀敌四千,收复后藏,形成了尼泊尔军队一边撤退,大清军队一边追着打的格局。清军乘胜打过喜马拉雅山,兵临廓尔喀首都阳布城下(今加德满都)。廓尔喀人见大势已去,自身也无力再战,绝望中的廓尔喀国王不得不求和,只好派遣使节向福康安请降,表示愿意臣服清朝,成为清朝的属国。福康安审时度势,准其归降,开始全部撤回国内。

福康安为整饬西藏吏制,奏请颁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驻藏大臣取得了与达赖、班禅同等的地位,职权不但涉及行政、外交还涉及宗教事务,确立了此后余年间西藏的政治、军事、赋税等制度,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的职权更加强化。

清乾隆《平定廓尔喀得胜图》

此后,廓尔喀、锡金等作为中国的蕃属,与英印之间的缓冲地带,中国西藏边境保持50余年的和平。

此后,从年到年期间,尼泊尔与西藏相安无事,双方争议透过驻藏大臣调解或与谈判解决。

就在廓尔喀与清朝议和之后,由克尔帕特里克率领的英国使团才到达廓尔喀,希望同廓尔喀就武器之事进行会谈。廓尔喀(尼泊尔)因为感到英印政府对自己威胁远大于清廷,巴哈都尔·沙阿拒绝了英国人的建议,将这个使团礼送出境。

尼泊尔可能觉得有了中国的靠山,进军西藏无望后又开始向印度发展。于是与南边的东印度公司发生了正面冲突。因为尼泊尔都是山地,南方有个平原地区叫特来平原。当时尼泊尔和英国的边境没有划定。尼泊尔于是不断南下,英国其实一直想征服尼泊尔。乾隆时马戛尔尼在北京寻求通商失败后,英国就一直想在西藏这边找突破口。要进入西藏,必须征服尼泊尔。正好尼泊尔人南下,英国人就决定先解决尼泊尔。

于是,年11月,英属孟加拉总督黑斯廷斯正式向尼泊尔宣战。英国人集中了两倍于尼军的兵力,而且配备的全是近代化的武器。

形势逐渐对尼泊尔不利,于是尼泊尔不断向清朝请求支援。奈何那时的清朝已日落西山,无力发兵增援。嘉庆皇帝认为夷狄之间的纷争不介入为好,拒绝了尼泊尔的要求。尼泊尔前后五次求援都被拒绝,于是开始寻求跟英国人谈判。

年,英军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廓尔喀军,迫使廓尔喀求和。双方于12月签订《苏高利条约》,廓尔喀将锡金(包括大吉岭)、库马盎、加瓦尔在内的将近三分之一的领土割让给了英属印度。

年,亲英的忠格·巴哈杜尔·拉纳将军发动政变,自封为首相,国王大权旁落,尼泊尔成为英国的半殖民地。

改换门庭的廓尔喀,再次燃起了对西藏的野心。

年春,眼见清帝国深陷太平天国战争的泥潭的廓尔喀王朝,做好了战争准备并致函拉萨政府提出三点要求:

(1)赔偿尼泊尔商人因历年的商贸冲突所遭受的损失;

(2)归还曾经属于尼泊尔的聂拉木与济咙两地;

(3)割让藏西的达拉岗地区。

对于这样的过分要求,通过谈判解决肯定当初行不通的,战争一触即发。

咸丰年间,清廷正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英国则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与俄国作战,都无力介入喜马拉雅山地区。

咸丰五年(年)3月,尼泊尔派兵占据济咙(今西藏吉隆县吉隆镇)、聂拉木、补人宗(今普兰县)、绒辖(今定日县绒辖乡)。

时值内地大清官兵全力与太平军作战,清廷无暇调兵入藏,原本清廷许诺入藏的三千川军,竟然因为湖北战事吃紧,又给调回去了,面对入侵的尼军,只得依靠西藏本地番兵抵抗。一开始,尼泊尔人认为藏军会像乾隆朝廓尔喀入侵时那样不堪一击,然而藏军此番竟能与他们打得有来有回,令廓方惊异。藏兵一番苦战后又夺回了聂拉木。然而尼泊尔却押上了更多的兵力,随着越来越多廓尔喀人如同潮水一般涌入青藏高原,聂拉木等要地又再次被尼泊尔夺走。

装备简陋的臧军

清廷发不出一兵一卒支援藏胞,只能虚言恫吓,说如果尼泊尔不退兵,他们将出兵直捣加德满都。

毕竟严冬已至,恶劣天气不利于尼军继续作战。其首相钟·巴哈杜尔考虑到尼泊尔毕竟是个小国穷国,与其陷入漫长的战争泥潭,不如快速停战以取得实利。

咸丰六年(年)3月,双方在尼泊尔的塔帕塔利订立和约。

然而毕竟占优势的是尼泊尔一方。在清廷驻藏大臣的协调之下,双方签订了令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藏尼条约》。

从此,廓尔喀商民在西藏得以享有治外法权和免税特权,长达百年时光。不过,条约签订之后,聂拉木等地也由尼方归还给西藏地方政府。

如果说清王朝是因为困于太平天国运动而丧权辱国,那么太平天国平定后,多事之秋的清廷却继续选择息事宁人。到了后来的民国政府,则因为国内局势复杂,不敢贸然干预西藏问题,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才由周恩来总理出面,废除尼泊尔在西藏的各项特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