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经历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医疗设施的建设。我虽年过七旬,但我愿意脚踏实地与广大同行一道继续前行,不断进取,为改善我国的医疗设施面貌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是黄锡璆(qiú)年获得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后,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
那年,他72岁。
8年后,当国家紧急决定在疫情发源地和重灾区医院时,医院建筑设计师,80岁的黄锡璆再一次临危受命。
火神山从决定兴建,到交付使用,只用了10天的时间。
打造“中国速度”的,是多名勠力鏖战的一线建设者和八方支援的强大体系,而作为背后的总设计师,黄锡璆功不可没。
在黄锡璆带领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仅仅用了60个小时,两天两夜,火神山的施工图就顺利出炉了!
其实早在年“非典”时期,黄老率领的医疗建筑团队,在短短的7天之医院艰巨的设计任务。
从小汤山,到汶川、玉树,再到火神山,黄锡璆总是那个在“危难之时显身手”的担当者。
迈入年,开局的一场疫情便预示了这不是一个太平年。如今已届八旬的黄锡璆本该在家平安度日,可大年初三,他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写下了一封“请战书”:
“鉴于以下三点:本人是共产党员;与其他年轻同事相比,家中牵挂少;具有“非典”小汤山实战经验。本人向组织表示,随时听从组织召唤,随时准备出击参加抗击工作。”
面对各方盛赞,黄老表示:“这就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我们还在后方,人家都到前线了,比我们更辛苦。医务人员是很伟大的,都不容易。”
家国有难,他无法袖手旁观。
年4月23日,北京“非典”患者剧增,在医护人员被大量感染,床位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小汤山“非典”医院的设计任务,落在了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的头上。
62岁的黄锡璆当时患有眼疾,不宜长时间工作。但接到通知后,他无暇顾及不堪疲累的双眼,带病连夜手绘设计草图。
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上级领导要求他三天医院的设计任务。
为了尽快出图,黄锡璆和他的设计团队几乎24小时接力式画图。
“设计团队30余人,现场有人等着我们的图,大家都很着急。”
医院建设经验的黄锡璆却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这医院,不足以在隔离、通风、防止交叉感染等方医院的标准,也会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为此,他一次又一次地与相关单位和部门沟通协调,甚至发生过激烈争吵。
黄锡璆深知,医院不能只提供病房,不是生死之间的中转站,更不能走形式主义路线,它是救死扶伤的场所,是为生命托底的所在。
那段和死神抢时间的日子,他几乎每天忙碌到深夜12点,甚至凌晨3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然而,翌日清晨,他又会早早来到小汤山设计工地。身边没有桌子,他就蹲在马路边画图纸。
一边设计一边施工,7天7夜后,医院在5月1日深夜接收了第一批患者。
▲年5月2日《北京日报》1版,《七天七夜创奇迹》
几天后,世界卫生组织、香港医管局等地的专家前来实地考察,他们对设施布局、流程技术等赞不绝口。
洁污分区分流,医患分区分流,严格的卫生隔离,使得这所“速成”医院创造了共收治病人名,康复名的奇迹,而在医院日夜奋战的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
在建成的两个月时间里,医院共收治了世界十分之一、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治愈率超过98.9%,为北京市有效控制“非典”疫情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为“医疗史上的奇迹”。
这份奇迹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作为设计师的黄锡璆将自己毕生的钻研所学用在了“刀刃”上,这份来自心底对生命的敬畏,医院图纸总能做到最大程度的精益求精。
当新的疫情在17年后再次卷土重来时,黄锡璆不无感慨:“没想到医院的图纸还能再用一次,虽然我们不希望它再次被使用。”
以医院的设计为雏形,黄锡璆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很多改进和优化的新建议。9天后,医院从他的设计图中拔地而起!
4天后(2月6日),医院验收移交!
美国脱口秀主持人说:“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做到。”
医院建筑设计的初衷时,黄锡璆在多年前就说过:“让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是我搞设计最大的原则。”
以人为本,经世致用,是他一贯的专业恪守之道。
追溯这条路的起点,来自于一颗拳拳报国之心。
年,黄锡璆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这个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华侨家庭为男孩儿取名“黄锡璆”,以“璆”命之,无非是希望他一生如美玉一般,平安吉祥,怀瑾握瑜。
▲年,16岁的黄锡璆乘船历经5天5夜的航行回国,这是当时归国华侨学生登记表上使用的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华侨选择归国。但当时的印尼政府规定,一旦回国,必须放弃印尼国籍,并签字保证不再回原居留地。
那时正读高一的黄锡璆,毅然决然地在当地政府移民局“保证一辈子不再回去”的契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回忆那段归乡之路,黄老说:“在抗日战争时期,老一代印尼华侨纷纷捐钱支援国内抗战,有的华侨拿出自己一生的积蓄全部捐献给国家,还有很多人回国参加抗日部队,为国效忠。上高中时,很多老师都号召我们回国学习本领,参加祖国的建设。”
这份家国情怀,早已深深融入了他的血液中。年,当时只有16岁的黄锡璆和几位同学泪别父母,踏上了“芝万宜”号轮船,在海上漂流了五天五夜后抵达了香港九龙。
两年后,他考取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开始了他的建筑学生涯。
在这里,他遇见了被称为“中国建筑四杰”的四位建筑大师: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寯(jùn)。
▲上左:梁思成;上右:刘敦桢;下左:杨廷宝;下右:童寯
“老师的治学精神对我影响很深。有很多老教授是退休后又回来授课的,像童老就给我们上过博物馆设计课。我在这种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立志要向老师们学习。”
年8月,黄锡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被分配到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上岗之际,国家开始了三线建设,领导有意留他在北京参加一些工程设计。但他坚持“到艰苦的第一线”、“要下海游泳”。
这一次“下海”,他的脚踏在了四川泸州自贡的土地上。这片土地上的工厂车间设计、医院设计、食堂设计等等和民生经济息息相关的建筑物,皆起于他的才思和匠心。
后来,十年浩劫开始了,作为海外归来的华侨,他戴上了“黑九类”的帽子,插秧、挑粪、装卸货物……磨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却也让他沾满泥土的双脚变得更加坚实和有力。
“从那个年代走过来,我会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