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你以为是神话?不,在二战初期,法西斯德国的确如此,攻势之凌厉,速度之迅猛,几乎所向披靡,无人敢望其项背。
战争过后,军事家们一致认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希特勒的“闪击战”战术。
“闪击战”提出的背景
要是在一战期间提出闪击战,那几乎还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要是和那个年代的军事家们聊闪击战,那几乎是等价于说“我今天的朋友圈又有很多人点赞”一样天方夜谭。
事实上,“闪击战”这种概念的提出,却和它的对立面——“堑壕战”戚戚相关。何为“堑壕战”?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即使双方摆好架势,两军不断冲锋、轰炸、退守,一套组合拳打个几次,就基本上是在拼人力物力。这样的战争,根本没有赢家。
要是“堑壕战”,英法都要哭泣不已,德国表示收到了惊吓。在一战期间,以英法为核心的盟国与德国之间的战争,基本靠“堑壕战”。可以说,德国正是因此被拖死。(德国的人力物力资源明显拼不过有美国有加入后的盟国,所以德国只得投降。)值得注意的是,英法等欧洲国家也因此元气大伤,只剩美国日本在偷着乐。
战后,各国军事家都开始不断反思。德意志民族作为优秀民族,军事家们必然吸取了一战惨败的教训。他们想,有没有一种战术能以少打多,以时间换取空间,快速制胜?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闪击战”应运而生。
“闪击战”的“伯乐”——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德国陆军大将,二战著名将领,出生在维斯瓦河边的库尔姆。值得注意的是,“闪击战”的雏形理论不是由他率先提出,世界上首先提出类似概念的是英国的富勒、利德尔等人。古德里安,他凭借他自身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的目光,收集并发扬光大了先人在西欧并不被看好的“闪击战”理论。
而希特勒的上台执政,无疑给了他一个最大的舞台。
“闪击战”的理念和物质条件酝酿
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闪电战术有三个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他认为在作战中应大量而集中使用坦克,而且同时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然后由步兵和坦克的合成军队开始猛攻对方的阵地据点,以最快速度扩大占领区域,然后包围守军,实现围歼,迅速向纵深发展胜利。
简单来说,“闪击战”的步骤主要分为如下:
1.通过侦查手段,了解敌方防线最薄弱的环节。
2.空军奇袭,将敌方飞机炸毁在机场,赢得绝对的制空权。
3.由于赢得了制空权,空军肆虐炸毁敌方指挥中心、电力供应等重要设施。
4.装甲师从最薄弱环节猛攻,纵向突破,扰乱守军军心。
5.步兵进入装甲师开辟的道路,形成包围圈,对剩余守军实施围歼,快速赢得胜利。
但光有概念不行,还得考虑现实条件。就像我们在武侠小说里看到的,想练成绝世武功,必须要兼有心法和招式。这里,“闪电战”的战术就相当于心法,而充当招式的,是装甲师。
值得留意的是,德国在一战投降后,受《凡尔赛条约》的影响,德国根本没有可以用的坦克,更别提装甲师了。在古德里安的大力渲染下,希特勒逐步相信了他的战术理念。于是德国开始阳奉阴违地进行坦克的购买和制造(主要是购买),并逐渐建立自己的装甲师,其他系列的部队也逐渐开始机械化、摩托化。
这样,“闪击”战术的现实物质基础,也逐步具备了。
“闪击战”的使用条件
“闪击战”并非万能而且无敌,它的使用,对于使用者,有很高的要求。
1.高素质、执行力超强的士兵。
2.先进的武器、设备。
3.高效的指挥。
4.各个兵种的无缝高效配合。
以上几点中,德国人,众所周知,是一个办事认真严格、一板一眼、字典里没有“变通”两个字的民族。所以第一点完全可以达到。由于希特勒的独裁统治,第二、三点基本契合。有了众多军事经验丰富的将领,第四点也不是问题。
波兰战役(德波战争),“闪击战”锋芒毕露
年9月1日,德国打响了波兰战役第一枪(德国军方宣称是波兰先挑起战争)。德军指挥部为隐蔽的突袭波兰,预先在两个方向上隐蔽地展开了部队。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集结了由21个师编成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3集团军(司令官屈希勒尔上将)和第4集团军(司令官京特·冯·克鲁格,下辖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总指挥官为冯·博克上将。在德国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集结了由33个师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14集团军(司令官李斯特上将)、第10集团军(司令官赖歇瑙上将)和第8集团军(司令官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总指挥官为龙德施泰特上将。这两个集群分别由第1航空队(司令为凯塞林将军)和第4航空队(司令为勒尔将军)提供支援。德军共投入了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步师,架飞机,辆坦克,共计88.6万人,如果算上预备队则兵力为62个师,万人。(以上数据来自百度百科)
波兰以及英法两国兵力这里不做赘述,总言之,其实力总和可以说远胜德国。这场战争却以德国以极少伤亡(约人伤亡)为代价换取了波兰灭国和惨重的伤亡(69.4万人伤亡),几乎可以是一次大屠杀式的战争。其结果,与其说是军事实力上的胜利(英法宣而不战),不如说是战术上的完全胜利。
简单来讲,正是德国吸收了“闪击战”的精髓,并严格执行了“闪击战”的步骤,即空军突袭、装甲师快速打开缺口,步兵猛攻,最后围歼。使得波兰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英法两国反应虽然迅速(开战2天后即发出最后通牒随后对德宣战),但也没来得及下定决心出兵救援。而可怜的波兰,幻想着本国能硬抗德国进攻,幻想着英法出并围魏救赵,最终却在幻想中亡国。
可以说,因为英法的绥靖政策,也因为德国果断的“闪击”策略,赢下了二战的首场战役。“闪击战”,以及他的提出者古德里安,可谓一战成名。纵观整个二战,德国的实力不足以和所有欧洲国家对抗,但接下来的战争,法西斯德国竟然越战越勇,才会出现开头那样以神话般速度取得的军事胜利。其攻势之凌厉,速度之迅猛,简直令人咋舌。
至于为什么德苏战争中,“闪击战”没办法如法炮制,那都是后话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