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末代皇帝,被称为“上帝的特使”、“犹太族的雄狮”,一生极富传奇而又充满争议。亲自一手将王朝推向了新的高峰,王朝又在他的手上覆灭;他的国家贫穷落后,在国际上却拥有巨大的声誉;他克服一次次难关,却经历着一次又一次背叛;他既是独立运动的 又是封建的维护者;他既被人们爱戴誉为“战士皇帝”,对他的反叛却从没有停止过........我们接着讲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海尔·塞拉西一世的故事。
继续挣扎,再遭背叛
国内改革的疲于应付让塞拉西逐渐心灰意冷,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外交领域,同国内举步维艰不同,在外交方面海尔·塞拉西没有了过多的掣肘,依然是那个犹太族的雄狮。
其主要外交成果可以用“抱大腿、站好队、当大哥”三个词来形容。在这一时期埃塞俄比亚的国际影响力在海尔·塞拉西的二战英雄的威望与才干下发挥到了 。
1.抱大腿。在二战还未结束之时塞拉西就清醒地看到美国将会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早早地抱上了这棵未来大树,并在年递上了“投名状”——参加 。终于在年,埃塞俄比亚与美国签订《友好与经济关系协定》,并在此后获得源源不断的援助,不仅摆脱了英国的影响与控制,也让埃塞俄比亚成为了美国在非洲地区 援助国家。
2.站好队。鉴于在国联教训后,海尔·塞拉西的外交策略并没有在一棵树 死,在争取美国援助同时,设法从瑞典、挪威、印度、比利时和以色列等国获取多个国家争取技术人才。同时并没有在姓“资”还是姓“社”的单项选择走到底,而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国际局势灵活横跳建交。冷战期间、埃塞俄比亚无论无论毛熊、种花家还是其他第三世界,都获得不同程度的经济援助。
3.当大哥。20世纪60年代后,非洲一大批国家先后独立,为海尔塞拉西的外交开辟了新的领域。塞拉西 地利用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威望,提高了埃塞俄比亚在非洲的地位。年,他组织与成立了非洲统一组织,总部设在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而皇帝则担任了 任主席。这个组织在后来又改了个名字,叫非洲联盟。此外在非洲各个地区开展的非殖民运动与战火冲突,海尔·塞拉西也积极参与其中或调停、或支持。其影响力甚至于到了万里之外的牙买加,在牙买加,塞拉西亚竟然有着自己的巨大的粉丝团体,这些人将国外的皇帝陛下视作上帝的化身。在一次塞拉西访问牙买加途中,场面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人们纷纷聚集为自己的爱豆打卡。直到今天,这个叫拉斯特法里教的黑人运动团体在世界仍有巨大的影响力,全球成员已超过万人。
被”粉丝欢迎“
一切都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外交上的胜利让塞拉西逐渐恢复了过去的信心。但命运总是喜欢给这个皇帝开个玩笑。在年海尔··塞拉西访问巴西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传来:首都的帝国卫队叛变了。
在埃塞俄比亚国民看来,外交的胜利,国际的援助既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改善他们的地位。正如前面讲到,在二战后的埃塞俄比亚,在社会层面一直存在诸多矛盾并存的局面。矛盾最突出的两端便是人民与贵族的矛盾。虽然包括海尔·塞拉西在内的几任皇帝一直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然而终究树大根深,时间太短。
皇帝一直在试图平衡各个阶层的矛盾,一直以最温和而缓慢的改良方式逐步进行,然而同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情况相比就显得有些缓慢了。虽然早就废除了奴隶制度,但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埃塞俄比亚在经济生产层面上仍是一个封建主义国家。王室、贵族、教会占据国家绝大多数土地,而埃塞俄比亚四分之三的农民需要为他们提供免费劳动力上交粮食外,还要面对其他劳役工作。这些人连卷和躺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维持温饱都不能保障的生存。因此,拥有经济基础造血的地方势力、教会势力格外强大,而皇帝一旦想进行进一步改革动辄就会遭到叛乱与反对。
海尔·塞拉西终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代表,他的立场也注定了他无法再更激进地往前推进一步,他的统治离不开大贵族的支持,这就势必导致了人民的不满。而劳动力不能解放又反过来束缚着社会生产力与消费,贵族的强大也阻碍着具有进步思想和才能的年轻人参与内卷的道路。自此整个国家就陷入进步缓慢的恶性循环,终于爆发了年的卫队政变事件。
然而这次政变没有获得民众与军队的支持,政变很快就被镇压下去。可令海尔·塞拉西心寒的是,这次政变的主导者正是他一手提拔的青年军官和改革者,事件的背后受到了青年学生与受过教育民众的欢迎。放眼望去,出现了三十多年前的记忆。那时候正是他引进了新式教育,派遣留学生。心中的正是不想国家中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看世界,去思考国家的未来,那时候他真切地把孩子们视作未来的希望,在他眼中现在的孩子们翅膀硬了,在看多了外面的世界后竟敢忤逆自己。
塞拉西怒视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亲眼见证处决 一个青年军官后,皇帝拖着已逐渐老去的身体缓缓走进皇宫。后来,他比谁都变得更加孤独;后来,他比谁都害怕新思想、他比之前更专政。一再遭受背叛的他,心慢慢地软了。他不再相信脚下的土地,无论是哪个阶层,中央贵族、地方贵族、普通民众都是自私的,没有人明白自己的艰难,没有人忠于自己;他也不再相信西方思想,正是这些蛊惑了自己原本淳朴的国民。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只有手里的军队值得相信。
彻底躺平,王朝覆灭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成长轨迹也是年轻时期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雄心,觉得自己是 的。但是经过社会数年、十几年的拷打后,也会慢慢被打击信心,期间少数人抓住机会,愈挫愈勇,逐渐成功。更多人则是慢慢躺平不再卷了,回归到普通人身上。
其实皇帝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的。想做点事,想来个改革也会遇到诸多阻碍和考验。其结果和风险性也是不同的。好的改革结果会让国家强盛,自己青史留名,而糟糕的结果轻一点的会失去权威统治不稳,严重一点的则很可能小命不保。
塞拉西不是没有狠下心努过力,比如在年继续推行税收改革法案,但还是遭到了保守派贵族的反对,他们通过叛乱抵触改革。在军事僵持过后,中央被迫撤军,终止税法实施。在精力越发力不从心之后,海尔·塞拉西慢慢选择了躺平。手中的财富与土地分配给了警察与军队,政治上尽可能地满足贵族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稳固住越发不稳定的统治。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埃塞俄比亚受过教育的民众心里占据很大影响,学生及普通大众改革要求越发激烈,国家开始陆续发生了学生骚乱。
年开始,国家开始陷入饥荒,相较歉收,粮食短缺以及赈灾的不力,最终导致4至8万人的死亡,而塞拉西的不作为更显得这场饥荒引发的灾难是一场人祸。英国电视台以此为材料制作出来的节目《未知的饥荒》后来被引入埃塞俄比亚国内,造成了塞拉西的支持与影响急剧下滑。
年,全国相继因经济与失业问题而爆发了动乱,市民上街游行,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军队兵变。塞拉西不相信任何人,国外的技术顾问,自己提拔的学生,贵族与教会...他们似乎都不忠诚于自己。每一次骚乱都会被无情地镇压,早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大街上,在坦克面前,塞拉西就呵斥着学生们,只要他愿意他可以无限期地关闭学校。然而他的镇压越发变得力不从心,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已经知道了未来的结果一样,他在静静等待一个时间的到来。
终于,年9月,取得国家权力的委员会废除了海尔·塞拉西,结束了埃塞俄比亚的君主专政,此后塞拉西于次年8月份,在软禁中因病去世,时年83岁。一代雄狮就这样走完了风云生涯。
结语:父与子的死局,一个时代的缩影
纵观海尔·塞拉西82年的生涯,也是浓缩了埃塞俄比亚近现代史。在我眼里,塞拉西的一生让我看到很多人的影子,彼得大帝,光绪皇帝,万历皇帝,也有你我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影子。他曾强硬地不畏强权经过两次内战消灭了挡在它前面的力量,也作为国家最开明的人主导了改革,可终究最开明的“看世界” 人成为了“保守专制” 人,最终被时代抛弃。
他有权力么?他有。不管是个人直属皇家卫队,还是贵族支持、国外军事力量,这些武装都牢牢在他手里;他有威望么,他有。英雄荣誉,杰出的外交形象,重要的是,他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受人爱戴的皇帝;他有能力么,那必须有。他打败了一个个boss,前任皇帝、女皇、法西斯、一场场叛乱……在那个年代,埃塞俄比亚仍然是非洲 独立自主的国家,并享有巨大的威望。帝国列强、法西斯主义、封建贵族、教会力量,压在埃塞俄比亚身上的可不仅仅只是“三座大山”而是数座大山,虽然没有成功,但确实也做到了 的努力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故事,而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挣扎的故事。塞拉西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是埃塞尔比亚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现代化进程太快也太慢。
快在于,两次内战后来不及时间种田消化就要面对法西斯战争,始终来不及培养出自己的民族社会资本与成熟的进步力量,以皇帝为首的上层法令未能有效地震撼到地方与乡村,封建地主们始终占据着国家主要力量。而 的封建贵族就是塞拉西自己。而慢在于,已经逐渐全球化的二十世纪里,外面的世界根本不会等着你发展。独立运动、军事政变、宗教冲突、民族主义冲突、思想的进步,一切都会影响着本国人民。人们再也不可能回到工业或更早的时代那样,成为皇帝的顺民,等着国家花一两百年的时间慢慢变好。而事实上,塞拉西面对本国徐图缓进左右平衡的改良政策不仅落后于这个时代也落后于所有阶层的诉求,才会一次次遭到不同的背叛与骚乱。
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根本原因。就像所有的老父亲一样,海尔·塞拉西一直将埃塞俄比亚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有责任与义务教导他怎么做,以后怎么发展,怎么听自己的,而没有正眼仔细看过他,放手让他真正地成长。说的术语化一点,就是没有认真思考过脚下的东非高原土地,蕴含什么样的能量,具有什么样的国情,应该经历什么样的风雨,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但是大家都愿意那就在那里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他想有点作为的时候,贵族不答应,这是夫妻两口子日子过不下去要分家分财产的急症。他选择躺平的时候,人民不答应,这是小儿子哭闹有自己想法的时候,是缓征。是训诫一顿儿子慢慢教育,还是哄好老婆家庭和谐,轻重一目了然。埃塞俄比亚式家庭矛盾,和他的性格无关,更和能力无关。
海尔·塞拉西生于斯,长于斯,却从未相信这片土地,让他尽早地从羽翼中独立出来,学着自己走路自己成长,可能在无数个日夜里,塞拉西都在想,为什么自己不能像过去书籍里看到的资产阶级伟大君主一样,又是皇帝的地位又能得到国民的爱戴呢。可能他真的没想到,即使是腓特烈二世,拿破仑在世,君主专政那一套也会在埃塞俄比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缓慢地封建改良已经无法满足埃塞俄比亚的发展诉求。
谭嗣同曾经说过,古往今来革命的人,没有不流血的。电视剧《大秦帝国·裂变》里,秦孝公怒问商鞅,变法我义无反顾,可也得慢慢来,上手就血拉拉一片七百多人都拿去砍了,秦人承受得起么。商鞅回答道,秦国人承受不起,可秦国承受得起。可见自古深刻的改革必然是一碗水端不平的,是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的。法国经历两次帝国,五次共和国;英国经历多次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经历过西南战争和明治维新洗礼, 被美军占领来了个彻底大扫除;我们中国更是历经一百八十多年的奋斗才走到了今天,哪一个伟大的民族不是把过去的架构拆碎了打烂了,扫清障碍了才能走到现在。要稳定的皇权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他始终没能走出历史的局限性。
于是我们看到他像一个老父亲一样,慢慢拉扯,一手启蒙了这个国家,走出了封建愚昧时代,却在 无法接受国家启蒙后对封建专制的反抗,这不是屠龙少年成为恶龙的故事,这是一个家庭长子逐渐长大,又逐渐老去成为老父亲的故事。可是时代不再需要一言堂的家长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