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叔原创文章,首发于《看世界》杂志.24期
丹麦,哥本哈根老城
随着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与城市大规模扩张,如今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这意味着接近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口都居住在城市中。
在很多人眼里,城市不过是个“吃饭、睡觉、赚钱”的地方,然而对于经历城市化已有数百年之久的很多发达国家而言,“城市”对市民的意义却远不止如此。
色彩与招牌,塑造个性的“城市美学”
国内很多城市都有保存完好的欧式建筑和街区,然而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知道这是在中国,整体美感上似乎永远无法跟欧洲“原版”相提并论。细究其原因,“症结”总是不外乎两点:色彩与招牌。
任何一个置身于五彩斑斓群楼中的人,都会自然联想到哥本哈根“丹麦童话”的梦幻;任何一个行走在运河边暗红色砖墙建筑旁的人,都会自然联想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古朴与典雅。独特的“形象识别色”既塑造了城市的特征,也烘托了城市的性格。
荷兰,阿姆斯特丹
其实不仅是建筑,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凸显着色彩的力量。只要见到道路两侧标志性鲜红邮筒,人人都会立刻意识到:这是英国。而卢森堡的公交车和公交售票机均采用风格统一的涂装,这些看似随意的“彩条”,其实是特地请了专业设计师设计,以期彰显城市的年轻活力。
相较之下,我国城市的色彩,常常要么泛着老建筑年久失修的陈旧,要么透着不同建筑之间“各自为政”的杂乱。
英属直布罗陀的邮筒
卢森堡的公交车站
而对城市个性塑造影响与“色彩”不相上下的,则是遍布街头的招牌。比如见到七彩霓虹绚烂,伸展直达道路中心的“赛博朋克”风夸张招牌,立刻就能联想到日本或中国香港。
而与古香古色的建筑相匹配,欧洲各处老城里的店铺招牌则都非常收敛而低调,通常只是用古朴的字体将名称直接贴在建筑外墙上,或者顶多伸出一面体积不大,却经过精心设计的铁艺招牌。
德国的街头招牌
反观我国的某些城市的街道,常常是任由招牌“野蛮生长”,整条街上的店铺没有任何统一风格,更遑论与建筑相搭配。而由于这些招牌很多来自路边刻字小店,因此即使只看其本身,也没有任何美学与设计感可言。
有些城市意识到了“招牌过乱”的问题,因而规定店铺招牌必须统一制作,但往往因为过分追求“整齐划一”却不注重设计美感,不仅没有为街道带来协调,反而让招牌失去了最重要的辨识性。
其实不仅是色彩与招牌,地铁车站,公交车候车亭,甚至是公厕、垃圾桶或消防栓,这些城市中必备的公共设施,处处都可以成为展现城市个性的舞台。
奥地利维也纳的广场上,设计独特的消防栓身兼三种功能:除了本身的灭火功能外,还为行人及他们的宠物提供了便捷卫生的饮水方式。
苏联鼎盛时期修建的莫斯科地铁站,给世人留下的印象远不止于“车站”,而成为了城市博物馆般的独特存在;而遍布苏联各地,造型各不相同的公交车候车亭,则让这种“交通美学”延伸到大小城镇与乡村。
维也纳的“三用消防栓”
城市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市民生活更美好;而无处不在的“城市美学”,无疑让市民的心情变得更美好。
在城市中感受自然
城市是个人造的概念,在人类所有居住环境中,城市无疑是离自然最远的一种。然而居住在城市,并不意味着市民每日的生活,都只能在与自然毫无接触的水泥森林中度过。
加拿大温哥华的城市公园
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密布的摩天大楼中央刻意留出的那一整块“空白”早已为人熟知。其实这并不是个例,欧美很多城市中都能看到类似的规划设计。如加拿大温哥华,海边的公园中可以邂逅成群的加拿大鹅和各种鸟类;列支敦士登的城区里,马、驴这样的动物常常与行人和车辆并肩行走在街道上。
列支敦士登,街道旁悠闲吃草的驴
除了“观赏自然”,城市还提供了诸多“体验自然”的机会。瑞典马尔默(Malmo)的公园里,一整片土地被分成大小不一的格子,希望体验栽培乐趣的市民都可以来这里申请一块土地,栽种任何喜欢的植物。而瑞士日内瓦的湖边,一座设施齐全的“实验室”每日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来这里,利用完备的资料与设备,对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学习与研究,定期还会举办各类教学体验活动。
瑞典马尔默的“城市田园”
瑞士日内瓦的公众自然实验室
而供市民亲近自然的各类步道、自行车道、轮滑道等就更数不胜数了。如遍布欧洲几十个国家的“EuroVelo”自行车道系统,由17条长距离车道组成,总里程超过9万公里。从市中心穿过的路线,遍布沿途的详尽标识,让沿途所有城市的居民,都可以骑上自行车,轻松感受城市与临近自然之间的景色变化。
列支敦士登境内的自行车道指示牌
各有高招的停车管理
我国的有车一族,平日抱怨最多的大概就是“市中心停车难”了。有限的道路资源与停车泊位,遇到不断增长的私家车数量,二者如何取得平衡?比起我国很多大城市“限牌限行”,北美,欧洲,日本三个发达地区,在不限牌,不限行前提下,各国都找出了一套最适合自己国情的停车方案。
相对而言,北美城市尺度都比较宽松,因此也是发达国家中路边停车最容易的。除纽约这样极少数超大城市,在其它城市找到路边收费机(俗称“咪表”)车位并不算难事,而若愿多步行两三条街的距离,甚至还可能会找到免费车位。
加拿大温哥华,整齐规范的路边停车
无论“咪表”还是免费车位,大都限制长时间停车,使车主必须“即停即走”。如“咪表”通常单次最多接受1或2小时费用的硬币,即使想停车更久也“无处付款”。而免费车位的最长单次停车时间(以及允许停车的时段)通常会写在附近的标志牌上。
即使是停车“不限时”的居民区路边免费车位,也常会规定每周中有某几个小时禁止停车,不同街道禁止停车时间会错开,以便车主提前开去相邻街道停放。这么做有两大目的:一是方便道路清扫车作业,二是变相禁止车主将路边车位作为“免费存车场”使用。
在我国路边的免费车位里,常会见到蒙着车衣,似乎已在此停放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车辆,而又没有任何法规可以对其处罚。如此一辆“僵尸车”对公共资源的占用,足以相当于几百甚至几千辆来此临时停放的车辆。
比起北美,欧洲城市的街道通常更窄,路边车位也更加紧张。因此欧洲市中心的路边停车费经常十分昂贵,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咪表”收费就高达每小时5~7.5欧元(约合37~56元人民币)。高额费用让很多车主主动放弃开车进城,而是选择在市郊的P+R(停车+换乘)停车场换乘地铁。为了鼓励使用,此类P+R停车场费用通常十分低廉——同样是阿姆斯特丹,在P+R停车场停放4天只要11欧元,不足市中心2小时费用。
对停车限制最严格的就属岛国日本了。早在年,在国内私家车爆发造成严重的城市管理问题后,日本及时出台了俗称“车库法”的法律。除尺寸与排量均有严格限制的轻型车(即“K-car”)外,购买其它任何车辆均需提供住所周边的合法车位购买或租赁证明,这从根源上杜绝了将道路当作自家车库的行为。而市中心路边的临时车位,除收费高昂外,更严格限制长时间停车。
日本详尽的街头禁止停车标牌
而与对普通人停车处处限制相反,对那些必须靠车辆代步的残障人士,各国不仅都为他们豁免了不少停车限制,还在所有停车场都保留出相当大比例的残障专用车位,保证他们无论去哪里,都可以“随到随停”。
以上所有停车制度,均伴随严厉的处罚措施。如笔者曾在加拿大温哥华,因某次停车“离路口过近”而被警察拖走,拖车、停车与罚单总费用高达一千多人民币;而希腊整治乱停车的招数更狠——违者除需缴纳罚金外,肇事车辆还会被吊销一个月行驶许可;停车处罚最严厉的还属日本:即使是路边合法车位,若单次停放超过12小时(夜间为8小时),车主即会因触犯“车库法”而面临刑事指控,最高可被判刑三个月。
细致的规定与严厉的处罚,让有限的车位资源真正提供给了最有需求的人群,也保障了有限的道路资源不被违法停放的车辆所堵塞。
历史,城市的厚度与精神
每个到访波兰华沙的游客,都会惊叹于那座哥特式建筑与巴洛克教堂并立其中,14-18世纪原貌完整保留的老城。然而很多人都不知,这座“老城”竟完全是20世纪中叶从废墟上修建起来的。
如今的波兰华沙老城
二战中,华沙惨遭战火肆虐,老城超过85%建筑被夷为平地。战后,为了复兴往日风韵,华沙成立了“首都重建办公室”,市长亲自挂帅。人们从残垣断壁与瓦砾堆中捡出了老建筑上所有的残余部件,又找出了18世纪画家描摹的华沙全景画,作为图纸开始了这项雄心勃勃的重建工程。所有能利用的残件均重新利用,其余缺失部分则按照画面上的样式,使用传统工法重建。因此可以在华沙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饱经历史沧桑的老部件安放于修葺一新的建筑之中。
年,华沙老城作为一座几乎完全重建的城市,破例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的报告评价华沙老城“是一个全球杰出的文化重建的象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华沙的故事并不是孤例,“战后重建”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无数城市中。如德国,至少就有柏林,德累斯顿与法兰克福三座城市,在瓦砾堆中复原了老城原本的样貌。
德国柏林经修复的老建筑
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像欧洲那样,拥有动辄上千年的厚重历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无法拥有历史的厚重感。
美国旧金山市中心的街道上,作为公共交通开行的有轨电车,古香古色的造型总会吸引过往游客的目光。然而它们并不是简单的仿古车辆,而是真实从五大洲八个国家十几座城市收集来的旧电车,其中大部分都已有上百年的车龄。
作为旧金山公共交通开行的老式有轨电车
这种电车的票价与当地普通公交车完全一致,路线也主要为服务当地人而设计。换言之,这并不只是一个取悦游客的“旅游景点”,而是将世界五大洲的电车史,真的浓缩到了市民每日的出行之中。为了让这些收来时常常只剩下“空车壳”的旧电车运行起来,当地不厌其烦地进行了一次次精雕细琢式的修复,在保留原貌的前提下,让这些“古董”满足现代公共交通严苛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标准。
冯骥才曾说:“城市,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卫它,珍惜它;你若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
在过去几十年急速发展中,中国城市的“物质”生活无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将城市作为一种“精神”看待这件事情上,我们做得仍远远不够。
侃叔
曾经是复旦理工男,现在是走过95国的职业旅行者。
格鲁吉亚2万块买了辆旧车,开着它走过了亚、欧、非、北美四大洲,正在前往南美的路上。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