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34′38″,北纬40°23′45″,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隐匿在河北省兴隆县燕山山脉深处。在每个晴朗的夜晚,9台“观天之眼”默默守望星空。7月19日,由华夏经纬网联合国家天文台、河北省台办、内蒙古自治区台办共同举办的“两岸网络媒体人‘感受塞北风情·探索星空奥秘’”活动首站就来到这里。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全景图(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提供)
年首次踏勘,年投入使用,近50年持续建设,成就如今这座亚洲大陆规模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据介绍,兴隆观测站目前口径大于50厘米的望远镜共有9台,分别为:郭守敬望远镜(LAMOST)、2.16米天文望远镜、1.26米红外望远镜、1米反光望远镜、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85厘米反光望远镜、80厘米反光望远镜、60厘米反光望远镜、50厘米反光望远镜,具备完备的高、中、低色散光谱和高精度测光观测设备,探测能力覆盖光学波段和近红外波段。
郭守敬望远镜外观(摄影:张丽媛)
在这9台望远镜中,最著名的当属郭守敬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即“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缩写为LAMOST,是中国天文学家自主研制的大视场兼大口径的新型光学望远镜。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研究员介绍,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视场(广角)望远镜。
赵永恒向两岸媒体人介绍郭守敬望远镜(摄影:张丽媛)
据了解,郭守敬望远镜在同一块大镜面上采用可变形薄镜面和拼接镜面的主动光学技术,解决了大视场望远镜兼具大口径的世界级难题。根光纤并行可控的快速定位技术,目前居世界第一,这项技术使郭守敬望远镜成为全世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在科学上开创了大规模光谱巡天的先河。
从年8月立项到年6月通过验收,天文工作者用了近12年终于建成郭守敬望远镜这只“观天巨眼”。“一架大口径天文望远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好例子,看到了LAMOST这个新家伙,我们才知道中国人都做成了些什么。”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理查德·埃里斯曾这样说。
经过两年精密调试与试观测,年10月郭守敬望远镜正式开始巡天观测,成果丰硕。其中,年10月至年6月,郭守敬望远镜中分辨率光谱巡天测试观测圆满结束。巡天七年,郭守敬望远镜获取光谱数据量达到约万,高质量光谱达万条,约是国际上其他巡天项目发布光谱数之和的2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取光谱数突破千万量级的光谱巡天项目。
关于光谱的意义,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天文组负责人王汇娟副研究员形容:“光谱就像天体的‘DNA’,观测到光谱就能知道它(天体)是谁(年龄、组成成分及与地球的距离等)”。
王汇娟向两岸媒体人介绍兴隆观测站(摄影:张丽媛)
据悉,郭守敬望远镜获取的光谱集成为了目前世界上天区覆盖最完备、巡天体积和采样密度最大、统计一致性最好的天文数据集。包括美国、德国、比利时、丹麦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所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余位用户都在利用郭守敬望远镜数据开展研究工作。
赵永恒告诉环球网记者,在台湾,目前“中央大学”的两个团队就在用郭守敬望远镜的数据做研究。对于两岸在天文研究领域的交流,赵永恒说,上世纪90年代,大陆与台湾“中研院”天文所、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已经在进行不同方面的合作。今年9月,两年一届的“海峡两岸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学术研讨会”也将又一次拉开序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