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随着元王朝的覆灭,鼎盛一时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等西方教派,也随着元帝国而消声灭迹。这是西方教派传入中国,第三次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一个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他通过对前任传教士的经验分析,发觉要在中国推行天主教,一定要有皇帝的批准。所以,他就千方百计的想要进入北京,如何才能接近中国皇帝?
公元年1月,也就是大明万历年间的一个寒冷的早晨,利玛窦历尽艰辛来到了北京。他来这里目的很简单,就是给大明皇帝明神宗进贡的。
这次到京城他带来的进贡物品,一个是世界地图,另一个是自鸣钟,就是西方流行的上发条驱动的计时钟表。如预期的一样,明神宗非常喜欢这两样礼物,特别是计时钟表。
按照当时的大明法律,外国使者进贡之后,就要离开京城。然而,利玛窦却出人意料地留了下来。因为,明神宗怕万一钟表坏了,没人会修。所以,利玛窦在皇帝默许之下,在北京居住了下来。
于是,利玛窦就这样,以修表匠的身份,留在了京城。然而,随后他的贡献,却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利玛窦在中国28年间,除去传教以外,他与国内的著名学者李之藻、徐光启等人配合,编译了许多西方自然科学图书。
把欧洲文艺复兴后,先进的天文、数学、地理、测量、音乐等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了中国。这其中有《同文算指》、《测量法义》、《圜容教义》、《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和《坤舆万国全图》等等。
利玛窦成功进入中国的消息,传到了他的意大利家乡。欧洲人非常兴奋,并产生了到中国传教的愿望。于是,很多西方传教士,也追随着利玛窦的足迹来到中国。
公元年,利玛窦由于过分的操劳,年仅59岁就去世了。利玛窦生前就有一个愿望,就是在北京有一块墓地,作为自己的归宿。
但是,这在明朝时期,是没有先例的。为此,大学士叶向高曾说:从来的外国人中,谁能够在学问上,比得上利玛窦,就拿翻译《几何原本》这一件事,就足以让他在北京得到安葬。
就在利玛窦去世15年之后,也就是明朝末年。深埋地下年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终于重见天日。不过,当时中国没人认识此碑上的碑文,所以,也没能得到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