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读这本《八月炮火》,今天来说一战时最主要的交战国法国和德国的战前计划,看看他们当时打算怎么打这场战争。
我们从年的英王葬礼,直接快进到一战爆发的年。而早在开战之前,德法两国的军方高层,各自的作战计划都已经摆在了案头。先说法国的,他们的作战计划叫做“第17号计划”。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对德国是又恨又怕,所以虽然他们整天想着报仇雪恨,制定了很多针对德国的作战计划,从第1号排到了第17号,但这些计划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都是防御性的,指导思想都是怎么防止德国人再打进来。所以他们的作战计划,简单来说就是“修长城”。法国人沿着英里的法德边境,依靠着阿尔卑斯山,修建了一条坚固的混凝土堡垒,易守难攻。并且中间的一段,法国人故意留了个小缺口,希望诱使德国人从这里进攻,然后关起门来打。
那德国人会按法国人设计的套路来打吗?当然不会,他们有自己的方案,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施里芬计划”。施里芬是德国的陆军元帅,曾任总参谋长,这个职位相当于三军统帅,是德国军界最重要的职位,没有之一。施里芬是德国第三任总参谋长,顺便说一下,他的前任就是八国联军的挂名统帅瓦德西。施里芬在总参谋长位子上坐了14年,任内办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制定了施里芬计划。
我们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德国地处欧洲中北部,东西各有一个强邻:俄国和法国,所以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就是,避免同时和俄法为敌。这也是俾斯麦生前极力拉拢俄国的原因,就是要让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但是施里芬艺高人胆大,他觉得两线作战没什么,因为俄国又大又低效,动员军队需要至少6星期的时间,而德国如果能在这个时间内先西进,迅速打败法国,再掉头向东全力对付俄国,那还是稳操胜券。如果你熟悉历史,可以看出,后来二战时候德国的闪击战,承袭的还是施里芬计划的战略思想。
针对法国的防御战略,施里芬知道不能硬碰,他想了一招险棋,从德国西边、法国北边的邻国比利时借道,绕过法军的主力防线直插巴黎。至于比利时肯不肯把道“借”给德国,施里芬认为不是问题——肯借最好,不肯借就来硬的,反正以德国的实力,对付比利时不在话下。可以说,施里芬计划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大胆构想,但也面临一个巨大的风险,那就是,比利时虽然是中立国,但他们背后站着英国。比利时的地理位置,正是欧洲大陆通向英伦三岛的跳板,所以对英国来说,这个地方最好是一个中立的小国,而不能被任何欧洲强国所控制。所以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国一直努力推动比利时的独立和中立,德国如果想通过入侵比利时而进攻法国的话,英国不可能坐视不管。
这一点法国人当然也明白,所以他们有恃无恐,相信德国人不敢把英国扯进来,因此在比法边境上,法国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布防。甚至施里芬的计划被间谍窃取,拿给法国人之后,法国方面都决不相信,认定这是假情报。不过施里芬就是抓准了法国人的这种心态,他决定赌一把,赌法国人松懈无备和英国人不敢插手。
施里芬在年,大战爆发之前的一年去世了,没能见证他的计划。德国的总参谋长由开国名将、首任总参谋长毛奇的侄子小毛奇继任。他生性谨慎,在开战阶段对施里芬计划一丝不苟地执行,后来计划受挫他又大幅修改,不过这是后话,我们先不多提。而法国方面,当时的法国元帅叫做约瑟夫·霞飞,旧上海有一条著名的“霞飞路”,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今天已经改名叫淮海路了。霞飞,作者形容他的长相白白胖胖,看起来很慈祥,就像一个圣诞老人,但他性格坚毅,很有血性。他也反对立足防守的第17号计划,更倾向于主动进攻,直接打到德国去。霞飞的这种主张,在法国一线军人当中非常受欢迎。
以上就是法德两国在大战开始之前的战略部署,法国的计划是用强有力的防线拖住、消耗德国,而德国想冒险取道比利时,绕道防线背后进攻巴黎。这就是双方各自盘算的打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