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欧洲制造业正在加速迁入中国。
01
制造业涌入中国
在广州南沙汽车码头,一艘汽车运输船刚刚到港,数百辆国产新能源汽车正陆续装船,它们即将出口到德国、瑞典、比利时等欧洲国家。
码头繁忙景象的背后,是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在加速崛起。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出口量大幅增长。根据乘联会的最新数据:
9月份,我国乘用车出口25万辆,同比增长85%。
其中,新能源汽车占出口总量的18.4%。出口量增长的同时,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也在向中高端市场发力。
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代表着什么意义呢?
中国汽车出口已经超越了老牌“汽车强国”德国,仅次于日本。
中国汽车“走出去”达到了全新的里程碑。
其实,不光是中国本土的制造企业正在加速发展,欧洲的高端制造业也在疯狂涌入中国。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在与湛江洽谈5年后,突然加速确定合作,明确到年,巴斯夫将投资高达亿欧元建设湛江一体化基地。
消息是在9月6号传出来的,在新闻联播介绍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后播放了一段特别新闻:
说的是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咱们广东湛江投资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举行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
出场的领导规格那是相当高,还搞了三个会场。
巴斯夫集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有关负责人先后在三地会场致辞。
就连某大领导也亲自出席,这比特斯拉进入中国时中方接待和宣传的规格都要高。
02
国运来了?
巴斯夫决定在湛江投产并非孤例,欧洲制造巨头迁入中国的规模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全球光学巨头德国蔡司集团在中国首次购地建厂项目落地苏州。
宝马mini电动车生产线整体搬迁至中国。
宝马这个动作是完全不掩饰了,就是要彻底抛弃英国,投奔中国这个纯电动汽车的天堂。
德国大众汽车13日宣布,将投资约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亿元)与中国智能计算平台提供商地平线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主要聚焦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开发。中国与德国在高新科技领域已形成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
这个新闻报道的本质是什么?是德国车企不跟上新能源汽车革命就会彻底被时代抛弃!
除此之外,还有瑞士的英力士、法国的道尔达、西班牙的达诺巴德等等一批企业已经与国内多个城市达成合作。
想到之前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国会演讲时,就提醒德国企业:
“不要过度依赖中国市场”
结果没过多久又公开说:
“与中国“脱钩”完全错误”
打脸自己的速度堪称光速,活脱脱一出黑色幽默。
光是用这些例子,可能不够震撼和直观,上升到宏观数据欧洲制造业迁入中国的规模更为惊人。
标准普尔发布了最新的欧洲制造业指数(PMI):
9月份,欧元区PMI从8月份的49.6%,降到了48.4%,衰退趋势明显加速;而且,这已经是欧元区连续第三个月制造业衰退了。
PMI是一个监控制造业荣枯状态的指数,指数50%代表制造业处于衰退状态;指数越小,衰退越厉害。
欧元区PMI连续三个月50%,且指数越来越小;就预示着制造业的境况,很不乐观。
另一方面,是中国外资利用又进入一个小高峰期。
根据商务部9月公布数据:
年1-8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0%,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3.6%,是同期中国整体吸收外资增速的两倍有余。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3.1%。
这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企业的动作非常一致,也印证了欧洲制造业加速迁入中国的事实。
其实大多数时候,这种国际大项目投资在哪里,往往并不取决于国家之间关系有多友好。取决于这个投资地点,对国际产业资本有多大吸引力。
俄乌战争告诉我们:
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
而这次产业格局的变换告诉我们:
新闻会骗人,但资本的流向不会。
03
一场产业升级正在发生
为什么这次欧洲资本和产业,不约而同选择中国?
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欧洲的内因,一个是中国的外因。
首先,欧洲业务转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出口订单转移,另一方面是产能转移。而这两方面都是一个因素造成的:
成本!
受到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欧元贬值等影响,欧洲工业企业的日子近来不太好过。当前,暴涨的能源价格除了令欧洲老百姓苦不堪言,也在直接冲击欧洲工业界的众多领域。尤其是对于成本格外敏感的钢铁、有金、化工等行业,在利润相对稀薄而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更是举步维艰。
面对电力和天然气价格十倍以上的涨幅,许多工厂的出厂价已经无法覆盖成本。今年7月,欧元区工业生产同比下滑2.3%,创下两年多来最大降幅,再考虑到欧元价格也已跌至二十年的新低,相当于进口成本同步暴涨,欧洲工业企业的生产竞争力遭到了双重削弱。
现在,欧洲的企业成本有多夸张呢?
前段时间,意大利南部某企业主爆出自己的能源账单,年7月仅为12万欧元,到了今年7月账单暴涨至97.9万欧元,翻了近8倍。
更倒霉的是一些能源密集型企业,不要说盈利了,开门就是亏。
8月,德国生产电解铝的成本达到了美元/吨,而当时的铝期货价格只有美元/吨,也就说成本价已经是售价的2倍了,这还怎么玩?
再者,中国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一场规模宏大的产业升级,甚至很多中国人都没有意识到变化的开始。
今年人民币的大幅贬值,牵动很多人的神经,在资产负债表衰退、流动性陷阱、信用弱货币强等情况出现的同时,人民币贬值也是把过去金融、地产、民生等内卷捋平的过程,对应的是中国制造业成本下降、效率上升。
就拿这次中国的汽车出口超过德国来说,可能大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传统燃油车时代,最优秀的汽车产业链在老欧洲。新能源车时代,最优秀的汽车产业链在中国。
所以特斯拉早早地就来了中国建“超级工厂”。宝马、奔驰、奥迪纷纷押注中国。
而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终极产业升级的试金石。
过去几十年,中国有了相对独立的工业化基础,但坦率地说,并没有实现独立的汽车产业。
品牌独立、技术独立、供应链独立,由此拉动整车、零部件、石化、橡胶、芯片、软件等相关配套产业。
一战之后,美国以福特、通用为代表的一大帮车企直接把美国送上世界最强工业国的地位。
二战之后德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复兴,靠的就是汽车产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之所以敢于叫板美国,底气同样来自于汽车产业。
甚至韩国经济的腾飞,都要归因于汽车产业的腾飞。
想到之前一条新闻,说的是制鞋产业向东南亚迁徙,中国出口损失亿。
听上去耸人听闻,其实恰好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最真实写照。
这叫损失吗?
好比,你换了个月薪1w工作,之前那个薪水的工作自然就没了,这可不是损失。
东南亚从中国进口布料、染料、胶、鞋面、大底……
制鞋的机器也得从中国进口,机器出问题还得请师傅从中国飞越南解决。
想想现在为啥美国要制裁中国半导体行业,而不是低端制造业?就是因为中国靠10亿双袜子换1架飞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资本家是逐利的,在全球化的几十年,哪里有利润就往哪里搬。
大争之世,比的不是谁更张牙舞爪、横行霸道,比的是谁坚持地最久,比的是谁能越来越强。
欧洲狼烟四起,前途未卜,放眼世界,还有哪个地方能比中国更稳定,能比中国产业链更齐全,能比中国人才更多?
历史证明,收拾旧山河者,都是剩者为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