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犀利呱/文
多年以后,当整个西欧集体反思俄乌冲突以及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时(终有那么一天),作为这块大陆的重要一极,一定会惊讶地发现:
——西欧国家需要担心和恐惧的事物,并不是核战争和地缘政治得失,而是他们得以骄傲乃至赖以生存的工业能力,随着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廉价能源红利消失,不可逆转地衰落与流失。
——因为,欧洲工业巨头正在集体出逃,逃往能源更为稳定的大西洋彼岸——美国。
一万多项对俄制裁项目,连续展开第八轮对俄全面制裁,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世界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经上升到全面禁止俄罗斯商品在欧盟市场的销售和禁止对俄出口商品的程度。
时至今日,欧洲对俄罗斯全面脱钩的宏观战略意图,大致已经显露出基本轮廓。
欧洲仍然固执地认为,这种全面脱钩是对俄罗斯的强力制裁,且会迫使俄罗斯的战争车轮在乌克兰停转,甚至更认为这将长久削弱俄罗斯,从而取得对俄永久性战略优势。
9月28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宣布对俄罗斯的第八轮制裁措施:
一、将全面禁止俄罗斯商品在欧盟市场的销售;
二、增加禁止对俄出口的商品、技术和服务清单;
三、将公布为俄罗斯石油设定限价的法律基础;
四、采取措施惩处试图逃避欧盟对俄制裁的行为。
与制裁同步进行的,是整个西欧都正在面临史无前例的能源寒冬:
法国:
法国政府10月6日正式公布了酝酿数月之久的全国节能计划,号召全国积极行动起来,以避免冬季出现能源停供的危险,冬季供暖温度不得高于19摄氏度,公共服务车辆高速公路最高时速由每小时公里降至公里等。
西班牙:
西班牙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节能新政,在冬季,暖气或空调温度都不得高于19摄氏度,商店橱窗的照明在晚上10时后必须关闭。
德国:
德国已经停止了对公共纪念碑和建筑的(景观)照明,并可能会关闭公共建筑入口、走廊和门厅的暖气。
意大利:
意大利政府生态转型部长罗伯托·辛格拉尼7日签署法令,要求年至年的中央供暖天数减少15天。
英国:
英国政府气候部长格雷厄姆·斯图尔特10月7日表示,英国国家电网曾警告说,家庭和企业今年冬天可能每天面临3小时的停电计划。
上述事实或许会令呱友们认为,制裁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能源,只是会影响到欧洲老百姓的冬季取暖或者交通成本高企。
但事实的真相,远比这些八卦式的消息残酷。
因为相对于民用能源需求,欧洲未来真正可怕的前景,是整个欧洲大陆未来廉价工业能源彻底消失,欧洲工业将不可阻挡地面临巨大流失或者破败。
限制民用能源使用已是欧洲国家黔驴技穷的表现
不知呱友们注意到没有?所有这些欧洲国家公布的节能计划中,都有一个显著的标志,那就是——只有居民能源节能计划,没有工业能源节能计划!
对全球任何一个工业国家来说,耗费能源的主力军,绝对不可能是居民能耗。
反过来说,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耗费能源的主力军是居民能耗,那么只能说明这个国家根本还不是一个工业国家。
实际数据最具说服力。
以年欧洲最具代表性的12工业国家为例,即德国、土耳其、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波兰、荷兰、瑞典、芬兰、比利时、挪威12个欧洲国家。
这12个欧洲工业国,居民耗能仅占全部能耗的28%,剩余的主要集中在工业能耗和与之配套的交通运输能耗之上,共占56%。
欧盟各国出台了各种限制性的法案限制居民能耗,那远比居民能耗权重大得多的工业能耗呢?该怎么办?
要知道,几乎是世界所有国家在能耗问题上,都秉持一个核心原则:
——首先全力以赴确保家庭、医院、公共服务机构等民用能耗,毕竟先要确保生活、生存问题,才能奢谈生产、工业发展问题。
但从欧洲各主要工业国家出台的各种节能法案来看,标靶都全面指向了民用能耗的节约上,这也就侧面印证了一个基本事实:
——欧洲各国是在已经大力压减工业能耗之后,能源缺口依旧巨大得无法弥补,才被迫纷纷出台限制民用能源使用的节能法案。
但凡事皆有利弊,一个国家的节能节到限制普通老百姓做饭、取暖的地步,那么隐藏的短期、长期危害性自然就来了。
危害一、严重影响本国居民生活,必然导致强烈的民意反弹,进而导致社会秩序不稳。
对老百姓而言,无论什么主义,吃饱穿暖的生存主义大过天。当寒冬无法御寒、吃不上热饭时,即便是充满了自由主义精神的欧洲,也会出现最极端的情况。
更何况在反抗精神强烈的欧洲,民众随时可以因为生活困难走上街头,目前已经因能源问题影响生活而此起彼伏的抗议示威,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危害二、在一人一张选举票的欧洲各国,选民满意度直接决定政治家和政党命运。
欧洲已然重新崛起的右翼、偏右翼政治势力纷纷占据各国执政党位置,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源自于能源危机带给普通选民的生活压力,从而导致政治地位不保。
未来欧洲任何一个政党,要想取得执政地位,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确保选民可以不受能源限制地照常生活。反之,任何政党继续限制民用能源,必将遭遇惨败,丧失执政地位。
危害三、民用能源开始限制,意味着工业能源保障已经失效,国家发展前景堪忧。
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如果已经开始限制民用能源使用,则表示前期已经对本国耗能主力的工业能源使用进行了全面限制。
只有在工业能源限制已经失效,并且无法缓解能源缺口时,欧洲各国政府才会硬着头皮,向显然会影响社会稳定秩序的民用能源使用下手限制,这危害的是一个国家长久发展能力。
欧洲每一次崛起和兴盛都源于稳定能源保障
能源对一个工业国家的基础性作用,无论用什么形容词形容都不为过,如果还有疑议,可以看看历史上的欧洲命运与能源供给之间,那看似不直接但实质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
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欧洲大陆在近现代的强势崛起,其主要动能来自于前后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红利。
这一西方话语体系的核心表达,意指欧洲的繁荣发展,都源自于欧洲人的聪明才智,在攻克人类重要技术难点之后获得的理所当然的回报。
但事实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咱们先看前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回溯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席卷了整个欧洲和美洲,但是为何最终得到根本性大发展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英国、法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也席卷了整个欧洲和美洲,但是为何最终得到根本性大发展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德国和美国?
答案集中在几个历史上看起来并不显眼,但是却实实在在影响、支撑各个国家极其深远的小地方。
英国的约克郡——诺丁汉郡,法国的洛林高原——中央高原,德国的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鲁尔),美国的阿巴拉契亚高地。
只有非常熟悉世界地理和各国资源分布的呱友,才能发现,这些看似有些陌生的地名背后,后面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后缀:煤田。
事实的真相就是,上述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是一大片广阔的煤田。而这些煤田或是被发现、或是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时间,恰好与这些国家崛起的时间段高度吻合。
原因在于,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作为标志的蒸汽机,还是第二工业革命中作为标志的电力,都有一个极易被忽视的基础支撑——全部需要煤炭作为能源保障。
蒸汽机的确是一台蒸汽机,但它可绝不是真的仅只需要依靠水蒸汽就能运转,而是需要大量的煤炭通过燃烧之后转化的热能,烧开水形成蒸汽之后才能推动蒸汽机。
电力的确本身就是一种能源形势,但是它可绝不是靠天上的闪电就能成为可使用的能源,而同样是需要大量的煤炭通过燃烧之后转化成的热能,才能通过发电机转化成电能。
19世纪中叶,英国的煤炭产量一度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2/3,年开采量曾达2.9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这莫非是巧合?不是,这是历史和科学的必然。
显然,煤炭这一古老的石化能源,才是这些所谓工业革命背后的力量支撑点。
换句话说,大规模的煤田这种能源形态,在不声不响中默默支撑了这些欧洲国家的崛起。
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发明为标志。各位呱友真以为这就脱离了原始的能源支撑?
事实证明,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世界对中东石油国的争夺,恰巧又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完美重合。
为啥?
因为无论是电子计算机还是航空航天技术,都更加依赖对矿物原料的提取,而这中间每一项技术或物质都需要更多的能源萃取提炼。
甚至于,就连被视为能源本身的原子能核燃料,也需要艰苦地勘探、开采、加热、提纯、再提纯等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每一样都需要传统能源支撑。
恰是因为这些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种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西方国家需要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能源,所以才将目光转向了效率更高的石油身上,从而形成了对中东产油国的争夺。如果煤炭的能源效率更高,那么这种争夺必定发生在那些煤炭储量高的国家。
太阳底下无新事,原来数百年来,西方各国的崛起于繁盛,最终落到根子上,还是依赖高效廉价的能源。
能源新则欧洲兴,能源衰则欧洲衰——历数欧洲兴衰发展历程,大体如此。
一场俄乌冲突戳破欧洲虚假“清洁能源”泡泡
很多呱友会认为,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国与国的竞争已经超越了过去的能源为依托的竞争,转入到信息技术、空间技术为主导的竞争。
可现实,真的要比西方话语体系所主导的那些世界观要复杂得多。
按照俄乌冲突爆发前的年数据,欧洲各国能源中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占比如下:
欧盟28国:风能和太阳能占发电比例高达18%,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丹麦:55%的电力来自风能和太阳能。
爱尔兰:30%的电力来自风能和太阳能。
德国:29%的电力来自风能和太阳能。
葡萄牙:27%的电力来自风能和太阳能。
西班牙:25%的电力来自风能和太阳能。
这样的数据还是三年前的数据,到了今年9月13日,欧盟议会通过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法案(RenewableEnergyDirective,REDII),欧盟将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提升至终端能源占比45%。
年,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更是放言,德国能源结构中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达42.4%)
如果不是一场猝不及防的俄乌冲突,欧洲一直所标榜的先进能源假象以及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或许还会一直存在于许多人的脑海之中,久久不肯散去。
如果欧洲各国真的有如此高比例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何苦为了俄罗斯那么一点点在本国能源占比中微不足道的天然气和石油,而弄得如今要限制民用能源使用?
俄乌冲突的一大历史性作用,就是褪下了欧洲大陆的所有遮羞布。
从今年2月俄乌冲突开始,以往在能源问题上圣洁得不食人间烟火的欧盟,以及欧洲那些向来风头甚健的环保组织,就再也没有在公开场合表达过任何一丁点“清洁能源”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还记得欧洲的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吗,那个以“Howdareyou?(你怎么敢?)”蜚声全球的环保圣女,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未曾发声半句。
很显然,一场俄乌冲突,戳破了整个欧洲大陆以往那虚假的“清洁能源”泡泡。展现出了当传统化石能源出现供应困难后,欧洲最真实、最原始、最惊恐的本能反应。
连木柴价格都飙升的欧洲,连煤炭都开始出现假货的欧洲,以往那些所谓的清洁能源,却再也无人提及,只剩下不断飙升的天然气、石油价格。
廉价能源曾经支撑欧洲工业野蛮生长数十年
欧洲目前面临的危机,远不是“清洁能源”泡泡被戳破,而是源自原本就结构不稳的工业能力,即将随着石油、天然气这些非清洁能源的供应困难,出现大规模外流甚至永久性转移的危机。
先说几个可能逆许多呱友固有认知的常识。
一向被视为高端、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其实都是高耗能大户。以欧洲制造业龙头的德国为例,其汽车、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和电子电气等支出,无一例外都是高能耗大户。
对这些高能耗行业和企业而言,低廉的能源价格是其生存的生命线,而不是利润线。
德国乃至欧洲的制造业繁盛,存在着固有的“能源逻辑”。
二战结束后,被彻底打烂得几乎回到农庄时代的欧洲,真正崛起的时间,源自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德国的崛起为标志。
正是在年初,前苏联开始修建一条名为“友谊”的输油管道。
这条对西欧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输油管道,起于鞑靼共和国的阿尔梅季耶夫斯克,经白俄罗斯、乌克兰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南线进入捷克和斯洛伐克,最终到匈牙利;北线进入波兰,再延伸入德国东部,全线长达公里。
按照苏联一贯的“双保险”原则,“友谊”输油管道建成后,又修建了二期工程,基本走向与一期工程平行,酷似现在的北溪二号线的A、B线,全线长达公里。
这条堪称战略能源通道的输油管道,沿线穿过第聂伯河、德涅斯特河、维斯瓦河、奥得河、多瑙河等欧洲大河68条,贯穿了整个欧洲大陆,且年输油量高达1亿吨。
时至今日,“友谊”输油管道依旧是全球最大的输油管道。
年,苏联又开建“兄弟”天然气管道,向西往斯洛伐克、捷克、德国和奥地利供气,向南往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供气。该管道每年向欧洲输送大约亿立方米天然气。
此后,前苏联像一只勤劳的蜘蛛,向欧洲腹地建设了一堆的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
到上世纪70年代时,苏联的各种能源管道就已经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张气势恢宏、密密麻麻的能源网。
仅到年时,欧洲各国就无一例外都用上了来自苏联的石油和天然气。并且为了展现“制度优越性”,当时苏联对欧洲的能源供应,长期用的是最低价结算。
年代,世界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中,如果不是这张堪称欧洲能源动脉网的有力支撑,欧洲可能就已面临整体产业结构崩盘。
长达数十年来自苏/俄的不可或缺的廉价能源,有力地培育了欧洲工业的野蛮生长,并且支撑他们不断迭代升级,不断占领工业进程中的科技高地和市场高地。
苏/俄廉价能源是欧洲工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稍微了解世界工业发展和布局的呱友,可能一直会很奇怪,为何现代能源储量并不占优的欧洲,在上个世界的工业制造中,却几乎从来没有在节能问题上发力,相反是日本这个国家通过不断在节能问题上发力,最终靠着一大批节能产品,一步步替代了欧洲的工业化产品。
与呱友们一些固有认知截然不同的是,欧洲诸国的化石能源非常匮乏。
根据著名能源集团BP能源集团统计数据,截至到年,欧洲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总储量为.47亿吨,占比不到全球的10%。
按理,这么一个畸低的化石能源储量,加上欧洲长期声称的环保、清洁能源理念,欧洲的工业产品应该非常强调低能耗。
但事实上,从上世界七十年代欧洲工业和日本工业对决的过程中,从到底是日本车节油还是欧洲车节油、是日本电器省电还是欧洲电器省电,就可以管中窥豹看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最终,日本依靠着近乎苛刻的节能原则,打败了来自欧洲的先发工业优势,将欧洲传统工业强国抛在了身后。
早在年,日本GDP就完成对欧洲一哥德国的超越。到了年时,日本GDP居然已经与德国、法国、英国三个欧洲主要强国GDP之和,大致相等。
最后,眼看竞争无望的欧洲诸国,不得不加强联合,于年建立了欧盟。
按理,以欧盟国家的人口承载量和资源储量,完全应该走上和日本一样的节能道路,为何在整个工业崛起期都对能耗毫无感觉?
其实绝大部分原因来自于有苏/俄这一稳定、廉价的能源供给国,还有少部分原因来自于欧洲各国曾经的殖民地和对中东控制的因素。
数十年来,廉价的能源是欧洲工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为何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美国明明具有更好的发展土壤却没有吸引欧洲工业集体外迁的原因之一。
如今,欧洲这一曾经稳定、廉价的能源供给,随着俄乌冲突的战略地缘格局打破而破坏殆尽。
因能源问题已踏上“去工业化”进程的欧洲大陆
彻底抛开历史因子,只研究当下的欧洲,就会发现,目前的欧洲在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产业结构博弈中,已经处于非常不利的生态位。
欧洲传统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早在上个世纪就被日本更富进取精神的工业品所击败,欧洲在上世纪就已经被各种日本工业产品挤满。
在新兴产业中,软件和IT业、互联网、航天技术、人工智能等等诸多前沿领域,欧洲都不再拥有先发优势。
如今,当曾经坐享其成数十年的稳定、廉价能源优势也消失时,欧洲的工业又该何去何从?
10月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举行的一场企业家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已经确认:
——“你们(美国和挪威)太棒了,你们为我们提供能源和天然气,但用卖给别的同行超四倍的价格卖给我们,这个事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可不是友谊的真正意义。”
这还只是法国总统指的“同行批发卖价”,欧洲需求终端真实的情况是,目前欧洲天然气的价格,已经是美国天然气价格的8——10倍。
即便呱友是完全不懂制造业的外行,但是在看到大西洋两岸如此悬殊的能源价格差后,想必也会有清楚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吧。
要知道,天然气是一次能源,它完全决定着电力这种二次能源的价格。
经过百年竞争后,世界级大规模的制造业竞争,已经大致行成了成本决胜论——谁的成本更低,谁就拥有竞争力,谁就能占据更多国际市场,谁就能生存并发展下去。
8——10倍的能源价差,即便是一时的困难,也足以吞噬掉一个庞大企业哪一个时段,几乎所有的利润。
如果这种级别的能源价差长期存在,那么企业除了迁移之外,只有等死一途。
欧洲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完全印证了这一切悲剧性趋势。
欧洲具有前瞻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媒体和工业协会,已经发出了“欧洲正在‘去工业化’”的惊呼。
1、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之一安赛乐米塔尔,最近暂时关闭了在德国的两家工厂,转而从国外采购初级产品。
2、德国最大的卫生纸制造商之一哈克尔(Hakle)9月初宣布陷入破产状态。
3、荷兰最大的铝业制造商DamcoAluminumDelfzijl,已经在近日停止生产。
4、意大利唯一的氨和尿素生产商,挪威雅苒国际(Yara)在意大利的化肥厂停产。
5、欧洲金属工业协会(Eurometaux)表示,欧洲一半的锌和铝生产已经处于停滞状态,吁欧盟委员会和各国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保护战略能源密集型产业,防止永久性失业”。
6、法国能源密集型公司协会(Uniden)的尼古拉斯·德·沃伦(NicolasdeWarren)说:“我们已经到了极限”。该协会的成员公司占法国工业用电量和天然气消耗量的70%。由于能源成本高昂,他们无法再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产品。
越来越多离开欧洲、向美国迁移的欧洲巨无霸企业
这边厢,从能源密集型企业为代表的欧洲几乎所有企业,正在踏入“去工业化”的死亡地带;那边厢,大西洋彼岸的盟友美国,正在对着欧洲工业企业摇晃嫩绿的橄榄枝。
之前已经说明,美国目前的能源价格已经只有欧洲能源价格的1/8——1/10,这本身就是无声却最具投资诱惑力筹码。
此外,美国通过《降低通货膨胀法案》、救济法案等一系列的法案,正在大肆补贴由欧洲转到美国前来投资的欧洲企业。
例如,给予亿美元投资,用于经济和社会事务,以及能源转型;亿美元补贴太阳能等绿色能源。
目前,美国在产业环境上毫不占优势的俄克拉荷马州,已经吸引了60余家德国企业。这些企业名单或许会让所有人都倍感惊讶:
——包括德国的骄傲汉莎航空公司、西门子集团公司、阿尔迪集团和费森尤斯集团等欧洲巨无霸公司和集团。
德国的另外一个巨无霸公司大众汽车,今年6月在美国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工厂开设了万美元的电池实验室,并计划5年后将在北美共投资71亿美元。
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则分别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南卡罗来纳州的斯巴达堡设厂投资。
欧洲制药巨头拜耳公司,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一个新生物技术中心投资了1亿美元;特种化学品集团赢创,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伦敦,投资额万美元以上开设新的“创新中心”,还希望与美国政府一起在印第安纳州建立总投资为2.2亿美元的生产基地。
德国巴斯夫则更狠,决定在年至年期间,将其全球亿欧元投资额的15%左右投资于北美。
上述这些堪称欧洲工业之星的巨无霸企业,都已事实上启动了各自的“迁移计划”,目的地全部指向了美国,这在欧洲历史上,恐怕只有二战时期的景象都难以与之相比。
在商言商,企业创立的目的就是盈利,趋利避害更是企业的基本商业伦理。
只是,当这些欧洲数得着的重量级跨国企业,因为能源问题纷纷出走异国他乡后,留给老欧洲的还能剩下什么?
无论打得多么火热,俄乌冲突终有结束的那一天。
等到这场莫名其妙本不属于欧洲人的战争结束时,惯于总结的欧洲人一定会重新反思这场冲突的利弊得失。
只是,届时那些欧洲思想家、战略家、经济学家在反思这场冲突之后,一定会落寞的发现,无论冲突最后谁胜谁负,冲突前老欧洲曾经的繁荣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唯有借着欧洲这一波制造业大转移,将此前本国产业空心化全部填满的伟大盟友美利坚,站在大西洋彼岸,用力挥舞着北约战旗,在烈烈风中给衣衫褴褛的老欧洲摇旗呐喊。
只是,真不知道届时吃得滚瓜溜圆的美国,是否还会再诞生另外一个马歇尔将军,实施一场充满施舍性质的“新欧洲复兴计划”?
历史,总是喜欢重复;愚蠢,总是如此相似;悲剧,总是充满喜感。
前文回顾
◆美式陷阱:纽约因移民围城宣布紧急状态,万优质移民却已流失
◆中国比亚迪10万纯电车攻入汽车鼻祖德国,一场中国汽车工业的逆袭
◆北溪二号B线横空出世,俄罗斯底蕴显露无余,美国或丧失反对立场
◆30万俄军将赴“新领土”,俄升格南、西向战略铁拳,开启战略对峙
◆“北溪管道爆炸真凶”或成历史谜题,哪国会堵漏修复才是世纪难题
◆暂弃制裁北溪二号,美国战术性低头:一条管道触发美俄欧摊牌时刻
◆北溪二号通气在即,俄罗斯亮终极底牌:清空美元,或将融入欧元区
◆北溪二号存废,一条管道事关美俄欧世纪博弈,谁放弃谁是历史罪人
◆德国不讲武德强占俄罗斯石油公司?不,只是能源博弈中的一场双簧
◆特拉斯提核按钮论,英国有限核威慑战略或转向,恐事实拥核国效仿
◆深度:抄家特朗普后,独立检察官或重现,美国宪政危机一触即发
◆美国难题:印度4个月买光俄罗斯全年27%原油,这石油制裁战怎打?
◆
犀利呱提示
您可以将这篇文章转发给您能想到的某些群。
呱友想吃什么国际瓜,不管是热汤还是冷饭,只管留言提出。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俄媒:巴黎爆发反对北约欧盟抗议#
#佩斯科夫:美国借天然气在大发横财#
#能源危机下欧洲各国冬天怎么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