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格局加速演变。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规则制定能力成为必然要求。为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高校积极推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本文以其中40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为例,分析其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方面的共性与特性,以此总结我国高校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成效、举措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外交学院举办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
我国高校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国际胜任人才的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近年来,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与指引下,我国高校高度重视国际胜任人才的培养,国际胜任人才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例如,同济大学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以多语能力和国际组织任职必备的知识与素养为核心,通过“主修专业+微专业+辅修专业/辅修学位”进阶式培养体系,培养符合“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具有坚定中国立场、宽广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专业领域参与国际事务合作与竞争的国际胜任人才。大连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验班”采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企业+学校”结合的培养体系,借助案例教学、角色模拟教学等培养模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通过短期交流课程、国际暑期课程、国际化课程等助力具有全球思维、国际视野、国际化适应能力的国际型人才培养。
国际胜任人才赴国际组织实习和就业的数量稳中有升。为提升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我国高校积极拓宽国际组织实习和就业渠道,并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赴国际组织实习和就业人数稳中有升。例如,上海财经大学自年至今,已选拔并培养8期近名学生,67人次在联合国相关机构、美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完成实习历练,10人入选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库,多人以优异的实习表现留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项目事务厅。上海外国语大学自年以来,成功推送68名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总部等,多数学生是顶岗实习。
国际胜任人才培养项目初具规模与影响力。我国高校立足各自的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形成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胜任人才培养项目。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开发和编写相关的“国际教育”与“发展教育”教材,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与实践的联系,为培养国际胜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上海师范大学与国际组织深入合作,实践培养国际胜任人才。不仅与之开展合作研究、委托培训,还有多位专家应邀进入国际组织的理事会和常设委员会,担任决策咨询专家。例如,张民选教授先后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顾问、终身学习研究理事和教师政策委员会常任委员。
四川大学第一届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
高校多管齐下培养国际胜任人才
形成学校和院系多层次联动机制,提供政策保障与制度保障。我国高校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为国际胜任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多所高校都设立了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形成学校和院系等多层次联动机制。例如,中央财经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国际化工作,在各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开展过程中,学校各层面在逐步加深对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由主管校领导协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国际合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处等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任务,定期召开基地建设工作协调会,协调学生选课、学分认定、实习推送等项目细节,形成了各部门和学院协同联动机制。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出台配套政策,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浙江大学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启动后,学校整合校内相关院系和部门,形成了“培养-推送”全过程、“院系(部门)-基地-就业平台”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
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机制。我国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机制。例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年在国内率先设置“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设立“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本科项目,并在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点下新设立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方向,目前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项目已形成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国际关系学院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双学位和辅修学位。清华大学于年成立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全球胜任力辅导支持,让全球胜任力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此外,清华大学鼓励院系设立学科相关的国际化能力提升项目,针对性加强双学位、辅修、兼修和证书建设,做好国际胜任人才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探索出“教学为主、实践引领、资源共享”的独具人大特色的国际胜任人才培养模式。年成立国际组织学院,并推出“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首届“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招收本硕博学生共计人,生源来自学校的18个学院。
从学校特色出发,培养具有特色优势的国际胜任人才。我国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充分立足各自学校特色,打造高质量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品牌。例如,中国农业大学以农业和减贫为特色,以全球治理为导向,以贡献全球治理新型人才培养为方向,以国际发展理论为核心,培养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发展治理、粮农治理和减贫治理等领域高素质涉外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足自身“空天信”融合的学科特色,与全球高校开展合作,建立了一批国际化人才培养示范项目。北京理工大学则发扬学校学科行业优势,以创新包容的态度开展国际化团队合作,提出了国际行业导向、国家需求导向的“国际行业胜任力”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的国际胜任人才。
深化全球合作,拓宽国际胜任人才合作培养的“朋友圈”。我国高校通过与国外高校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构建起国际胜任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全球合作网络。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瑞士日内瓦大学合作实施“中欧欧洲法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具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和国际组织经验的高层次法律精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联合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合作实施“当代中国与欧盟研究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培养新时代全球化人才。外交学院则落实以推送为导向,构建输出型的国际胜任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合作,选派学生赴海外实习。中国政法大学着眼于国家对涉外法治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德国慕尼黑大学等7所高校合作,创办了国内首家中德法学院,连续选派多人赴德国交流学习并攻读硕士学位,大力培养精通大陆法系的高端法治人才。
多渠道助推高校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和就业。我国高校重视实习和就业在国际胜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为学生实习提供渠道和帮助,从人才培养“出口”端的高要求倒逼国际胜任人才培养,实现国际胜任人才输送的常态化。例如,北京大学积极拓展国际组织实习资源,一是主动对接国际组织;二是精心打造就业信息平台,积极提供职业技能指导;三是加大国际组织实习资助力度。复旦大学打造“项目渠道、人员遴选、项目管理、危机预案和资金支持”五位一体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体系,探索完善海外实习过程管理体系,设计学习成效评估、实习成绩认定、生涯规划辅导等机制,解决学分认定、质量控制和就业导向等问题。上海海洋大学重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