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前首相、现任蒙斯市长迪吕波参加开幕式并致词
蒙斯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主任张国宪接受记者采访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布鲁塞尔记者史靖洪):当地时间22日晚,《旅行笔记中的中国》展览在比利时埃诺省首府蒙斯市曼达纽姆博物馆拉开帷幕。该展通过西方国家——特别是比利时的商人、传教士或企业家等人物在中国的旅行见闻,再现了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比利时前首相、现任蒙斯市长迪吕波参加了展览开幕式。
长久以来,由于在地理和文化上对中国知之甚少,中国对西方人来说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几个世纪以前,到中国旅行意味着一场真正的冒险,但这依然无法阻挡西方旅行者的脚步。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有众多的商人、传教士以及近代的企业家前往中国,而他们笔下的游记和带回来的中国产品成为当时了解中国的重要信息来源。经过大约两年时间的筹备,由蒙斯大学中心图书馆和曼达纽姆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旅行笔记中的中国》展览终于和当地民众见面。该展览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藏品,再现了一个曾经让欧洲社会赞叹不已、令哲学家着迷沉思、为艺术家提供灵感的中国。
全程参与展览筹备工作的蒙斯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主任张国宪告诉记者,蒙斯大学中心图书馆拥有大量关于近代中国的藏品,包括报纸、资料、图片和实物等,为此大学特意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要对这些藏品进行挖掘和保护。与此同时,曼达纽姆博物馆也发现了大量有关近代中国的藏品。于是,双方决定合作开办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属于今年中欧旅游年框架内的项目,其目的就是让比利时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张国宪表示:“从比利时埃诺省这个地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向大家介绍,不仅是国家级的交流,就是中比两国地区之间的交流在十九、二十世纪初已经很成型了。我们想让大家了解,当前中比关系发展这么好实际上是有渊源的。欧洲人历来就对中国感兴趣,而且要让他们了解这是有根源的,从而激起他们对中国更大的兴趣。”
该展览不仅描绘了比中关系的发展历程,而且比较客观地介绍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比如,展览中的解说词提到,十六世纪前往中国的传教士描述了一个强大和繁荣的中国形象,从而在欧洲引起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思想丰富了欧洲启蒙哲学家的理论和思考,有些人甚至成为中国的崇拜者。
《旅行笔记中的中国》展览在比利时蒙斯市Mundaneum博物馆拉开帷幕
当地民众参观展览
随着西方人越来越喜欢“中国风味”,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人试图仿制那些引人入迷的中国物品,使用软陶土仿制中国瓷器就是其中一例。后来,中国瓷器的背景画面又激发了欧洲画家和雕塑家的想象力,从而孕育了很多创新作品。
解说词还指出,到了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国家实现现代化并开始大举向国外投资,但是当时的中国并不欢迎这些欧洲企业家,加之外来入侵引发紧张局势,从而使中国人对西方人产生某种敌意。于是,西方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前几个世纪的亲华思潮逐渐让位于对中国更加负面的认知。
张国宪说,这些解说词都是他依据主办方提供的法语版进行翻译的,并没有加入自己的判断。
张国宪说:“这就说明在西方、在比利时,有很多当地人对中国的看法是正面的。特别是在大学这个层次,他们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过程是非常了解的。”
比利时前首相、现任蒙斯市长迪吕波特地参加了该展览的开幕式并致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非常高兴举办这样的展览,因为这个展览再现了中国的一部分历史,我们对中国从十四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也不太了解。另外,目前比利时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好,所以当我们有机会举办和中国有关的展览,感到非常荣幸。”
本次展览将持续约半年,期间还将为公众组织许多探索中国文化的活动,如讲座、趣味活动和太极拳课程等,从而使当地人有机会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纪录-年比利时人参与建设京汉铁路线的相册
部分展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