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金马奖最黑暗的一年。由于不可控原因,大陆与香港众多电影人宣布缺席今年的金马奖。作为华人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金马奖的权威性向来都是业界公认的标杆,而错失港陆两地的电影人无疑是对金马奖一个巨大的打击。
无论任何形式的艺术,都不应该被政治所带偏。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中,来自比利时的兄弟导演组合达内兄弟,携带着他们最新的故事长片《年轻的阿迈德》入围主竞赛单元,参与角逐今年的金棕榈大奖,并一举获得最佳导演奖。算上今年,这已经是达内兄弟第八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并完成了戛纳导演奖项的大满贯。
《年轻的阿迈德》讲述了一位比利时青年,因为接受了对《古兰经》的极端主义解读,走上了谋害自己老师的道路。尽管在首映期间,这部《年轻的阿迈德》场刊评分不甚理想,评论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但是能够得到评审团的青睐,自然在电影上依然有其可取之处。片中聚焦于比利时边缘少年的题材和纪实性的叙事手法也继承了达内兄弟在电影创作上的一贯风格。
《年轻的阿迈德》,
保留着纪录片质感的纪实手法
达内兄弟两人成长于比利时东北部的瑟兰市,是比利时钢铁和机器制造业中心之一,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在这样的城市中有很多工人都直接面临着生存问题,城市也在污染与斗争中度过,这样的成长环境直接影响了后来达内兄弟电影作品中的精神表达。
为了拍片,达内兄弟需要这个环境,需要晃荡在那些小街上,呼吸被污染过的混浊空气。尽管可能由于太熟悉,他们几乎不直接以此作为拍摄对象,可他们的灵魂则始终来自成长中形成的内心世界。
《一诺千金》,
大学时期,哥哥让皮埃尔和弟弟吕克分别学习了自己喜欢的戏剧和文学。两人真正接触影像是为戏剧家阿尔芒·加蒂的戏剧作品拍摄视频资料。随后,达内兄弟赚钱买了自己的摄影机,回到瑟兰拍摄工人们以及城市中的普通人民。
在上世纪70年代,达内兄弟开始接触纪录片的拍摄。在短短的数年时间中,创作出六部纪录片。在这当中,题材都是选自社会运动、工人阶层、民生问题等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在他们的早期纪录片《夜莺之歌》、《当雷昂的船在默兹河首航时》等作品中,直接展现了工人们工作的过程,以及工业对城市的影响。
从里到外的朴实无华
从80年代开始,达内兄弟开始指导剧情长片,以纪实风格和手持摄影成为其电影中最标志性的象征。年,达内兄弟凭借《罗塞塔》一举拿下第52届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金棕榈奖。年,电影《孩子》让达内兄弟二度拿下金棕榈大奖,成为戛纳史上获得金棕榈次数最多的导演之一。
《罗塞塔》,
相比于在奖项和名誉上的辉煌,达内兄弟的电影则显得分外朴素。在达内兄弟的电影中,没有花俏的镜头语言和拍摄技巧,甚至连配乐都没有,手持摄影的风格贯穿全片,搭配纪实风格透露出的人文情怀,让达内兄弟的电影呈现出一种自然质朴的姿态。
《孩子》,
在年的《罗塞塔》中,18岁的少女罗塞塔与自暴自弃的酒鬼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的艰难与女孩顽强的个性形成鲜明对比,她为了得到一份工作不惜出卖自己的朋友。生活的重压让罗塞塔甚至萌生出自杀的念头。生活的不断挤压,没有怯懦和退缩,只有抗争和隐忍,摇晃的手持摄影和快速移动的切换镜头,呈现出了这部影片极具写实的风格,现实的寒冷由荧幕画面透到骨子里。
《罗塞塔》,
聚焦边缘少年的主题
而在年的《他人之子》中,少年弗朗西斯因失手杀害了一个孩子,因此入狱五年,在出狱后进入到奥利弗发工厂做木工,而弗朗西斯杀害的孩子正是奥利弗的儿子。达内兄弟并没有在一开始就讲两人的关系交代清楚,而是只依靠人物的行动展现。
《他人之子》,
电影的镜头全程用近景的跟拍形式,通过奥利弗的动作表现出他的猜测、不安和愤怒。而当奥利弗知道弗朗西斯也是一位缺乏亲人关心无依无靠的少年时,奥利弗最终选择原谅这个孩子,并被这样在社会中游荡又孤独的弗朗西斯所动容,在默默的关系变化中作出选择。
《他人之子》,
青少年在社会中面临的问题再没有像达内兄弟这样,表现的这样露骨又直刺人的内心。选择青少年问题在达内兄弟的众多电影主题中也占有很大的分量。揭露现实中没有家庭关爱而在自我叛逆中存亡的青少年的内心敏感与细腻,以及他们在冰冷的社会中的生存现状。
《一诺千金》,
看似将湿冷不堪的生活摊在观众面前,实际上达内兄弟通过电影的方式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问题发出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