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蓝牛
18、19世纪西欧经济蓬勃发展,民众对牛肉需求激增,各国农场主视其为发财赚钱的好时候,铆足了劲要提高牛肉产量,为此不惜重金从世界各地引入优质种牛,资料显示也曾打过我国土著黄牛的主意。
彼时种牛选育走在最前列的还要算比利时,该国农场主除了舍得花钱外,胆子也贼大,将引入的多个种牛圈养在一起,任其与母亲交配、繁育,这就包括来自法国的夏洛莱牛和英国的短角牛,两个原本相距几十公里、素不相识的“外来户”,竟在这里生儿育女了,关键是产下了与众不同的牛犊,后来被命名为了“比利时蓝牛”。
比利时蓝牛常被比喻为牛族中的牛魔王、施瓦辛格,身高1.2-1.5米,母牛0.8-1吨,公牛0.9-1.5吨,最大能长到3吨;头部略显“紧凑”,背部平直,肩部、臀部、腿部及身体两侧布满了块状肌肉;全身皮肤细腻,部分有蓝色、白色及少量黑色斑点点缀。
除了怪异的外貌外,肉质卓越是比利时蓝牛名声大噪的关键。和其他品种牛相比,比利时蓝牛肌肉多、肥肉少,肌肉最高能多出20%,脂肪却少了30%,骨头减少8%,胆固醇更是寥寥无几,各项数据均属于“出类拔萃”。而且比利时蓝牛的肌肉带有特有肉质纹理,以一股浓郁风味自成一派。
肉质好是一方面,比利时蓝牛还特会为农场主“过日子”,刚出生的幼崽几个月后就进入育肥期,开足马力一顿胡吃海喝,每天增肌3斤,巅峰时期能达到5斤,要知道这是实打实的肌肉。6个月的牛犊体重就已达到斤,其他品种的牛犊只得甘拜下风。
正是在多个优势加持下,比利时蓝牛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了明星牛种,20世纪中期先后被美国、加拿大引入,如今更是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上世纪80年代,我国从比利时引入了多头蓝牛养殖,按照计划在地方打造养殖、加工比利时蓝牛一系列产业,然而推进并不顺利。养殖户对这种大块头牛并不感冒,还是更青睐夏洛莱、利木赞等牛种,加之比利时蓝牛自身也存在局限性,最后便不再引入。
比利时蓝牛“迷局”
健康的夏洛莱牛和短角牛为何产下模样怪异的比利时蓝牛,科学家先后提出了交配缺陷、环境突变等多个说法,但无一例外未能找到问题本质,直到20世纪基因工程兴起后,科学家才找到答案。
年科学家在对比利时蓝牛基因研究时意外发现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竟发生了变异,意味着该基因失去了原有作用。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在某一节点通过作用骨骼肌生成一种名为肌肉抑制素的蛋白质,该抑制素通过血液循环至全身各处,接着向一种名为生长因子的物质发挥作用,减弱肌肉生长速度。
专家解释绝大部分动物中均含有肌肉抑制激素,说白了是动物适应环境的结果,避免无限生长下去反而不利于生存、繁育。
问题是比利时蓝牛因为该基因变异或缺失就不能分泌肌肉抑制素,少了束缚的比利时蓝牛自然放开手脚使劲生长,结果个个长得膘肥体健。科学家还发现处于蓝牛肚子里的幼崽体重远大于正常幼崽,由于体积过于不断挤压母牛腹部、产道,导致比例时蓝牛难产率高达95%,究其原因是幼崽体内也缺少肌肉生长抑制素。
科学家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基因组研究》,未曾想到的是对生长抑制素的实验、使用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其中虹鳟鱼事件最为有名。布拉德利是美国罗德岛大学的资深教授,对肌肉抑制基因研究颇有心得。布拉德利团队分别向2万多条虹鳟鱼注射了干扰素用来抑制肌肉生长基因发挥效果。受虹鳟鱼自身免疫排斥影响,仅有余条虹鳟鱼的肌肉抑制基因被抑制。
最终孵化出的虹鳟鱼背部隆起,长出6块腹肌,全身肌肉含量高出普通虹鳟鱼15%以上。由于这些虹鳟鱼外形过于奇特,一度被当作展品被人观赏,而一部人则看到了商机。虹鳟鱼是世界名贵鱼种之一,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欢。按照欧洲和美国每年产出50万吨虹鳟鱼计算,如果全部换成突变后的虹鳟鱼,虹鳟鱼最高将增产10万吨,无疑是增添了个“聚宝盆”。当然这里还涉及变异后的虹鳟鱼能否融入环境,需要进一步验证。
比利时蓝牛的苦楚
变异后的比利时蓝牛却是苦楚不断,包括上文提到的难产问题。为帮母牛顺利生产,农场主选择给比利时蓝牛实施剖腹产,剖腹产是个技术活,一般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兽医动手,价格昂贵,手术后却给母牛带来巨大伤害。
另外刚生下的比利时蓝牛幼崽常患有各种疾病或带有先天缺陷,比如心脏脆弱、舌头变大、四肢骨骼柔弱等等,比利时蓝牛几乎每年会有各种疾病,有时是大病早早结束生命,有时是小病却备受折磨。比利时蓝牛作为一种人为的畸形产物,到底是科学的进步,还是科学的副产品,值得讨论。
原创:老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