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利玛窦等把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欧洲基督教于年创立耶稣会,其成员称为耶稣会士。耶稣会士16世纪下半叶(即明代中期)开始来华。当时来中国传教的比较著名并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耶稣会士有利玛窦(意大利人,~年,年来华,任会长)、汤若望(德国人,~年,年来华)、南怀仁(比利时人,~年,年来华)和艾儒略(意大利人,~年,年来华)等。
他们来华后,与在朝做官的士大夫如徐光启、李之藻等人来往密切,也颇得自明代万历至清代乾隆时期一些皇帝的赏识。在传教的同时,他们也有条件地把西方近代的天文、数学、地学、物理学和火器等科学技术传来中国。
在天文学方面,首先是利玛窦介绍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原理、七曜与地球体积的比较、西方所测知的恒星以及天文仪器的制造等,著有《浑盖通宪图说》、《经天仪》和《乾坤体仪》等。年,利玛窦向罗马教皇献策,请派天文学者来华从事历法改革。明崇祯二年五月(年6月),徐光启被委任主持修改历法。徐光启聘请龙华民(意大利人,~年,年来华)等耶稣会士编译天文学著作,并完成了《崇祯历书》。
清初,汤若望向顺治皇帝献新历法,被委任为钦天监监正。汤若望著有《新法表异》。康熙时,南怀仁在钦天监,革新了六种仪器——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纪限仪、象限仪、天体仪和地平经仪,写成《灵台仪象志》,并绘图说明它们的制法、用法和使用这些仪器测得的各种记录。
乾隆时期传教士戴进贤(德国人,~年,年来华)在钦天监做官,讲授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的行星运转的椭圆轨道,以及牛顿计算地球与日、月距离的方法。18世纪中叶耶稣会士蒋友仁(法国人,~年,年来华)在他的《坤舆全图》中介绍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论述了地球运动的原理。
在数学方面,从西方传入的数学知识主要有欧几里得几何学、算术笔算法、对数和三角学等。由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述翻译出版的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西方传教士来华后翻译的第一部科学名著,稿本用的是利玛窦的老师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的注释本,全书共15卷。
利玛窦译完前6卷后,不再答应徐光启希望译完全书的要求。另外,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翻译了西方笔算著作《同文算指》、几何学著作《圆容较义》和测量学著作《测量法义》。传教士穆尼阁(波兰人,~年,年来华)于清初在南京传教时传授了近代数学前驱之一耐普尔发明的对数。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计算工具主要有耐普尔的算筹和伽利略的比例规。
在地学方面,世界地图是利玛窦带入中国的。其中尤以年由利玛窦绘制并用汉文注释,在中国刊行的《坤舆万国全图》最为完善。他在改绘世界地图中,把西方的经纬度制图法、五大洲(亚洲、欧洲、南北美洲、非洲、南极洲)的知识、地球说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划分法等传入中国。图中的译名如亚洲、欧洲、大西洋、地中海、罗马、加拿大以及地球南北极、南北极圈和赤道等一直沿用至今。还有南怀仁的《坤舆全图》和蒋友仁的《坤舆全图》等。南怀仁的世界地图中已增绘有大洋洲。
西方光学传入中国是从汤若望著的《远镜说》开始的,书中介绍了望远镜的用法、制法和原理,对于光在水中的折射和光经过凸透镜使物像放大等现象都作了解释。在力学方面,有邓玉函(瑞士人,~年,年来华)口授、王征笔译的《远西奇器图说》。书中讲到重心、比重、杠杆、滑车、轮轴、斜面等的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以提起重物的器械。熊三拔和徐光启合译的《泰西水法》,主要介绍了取水、蓄水方法和器具等。
关于西方火器制造技术,当时有一部带有保密性的书叫做《火攻奇器图说》。明末清初,由于军事上的需要,汤若望和南怀仁都先后奉命设计铸造铳炮。明崇祯十六年(年)完成的著作有汤若望口授、焦勖笔录的《火攻揭要》,书中讲到各种火炮的铸造法、运用法和安置法以及子弹和地雷的制造等。清初,南怀仁还编译有《神武图说》。书中叙述了铳炮原理并有附图。中国没有在火器制造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改进。
明末清初(17世纪初),西方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对东西方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在客观上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肇始。同时,中国的园林建筑技术18世纪中叶也传到欧洲,对英、法、德、荷兰等西方国家的园林建筑产生过一定影响。英国园艺专家钱伯斯的《东方园林论》和德国翁则尔的《中国园林论》等都是西方人写的研究中国园林的专著。中国天文学中的宣夜说传入欧洲后,促进了西方水晶球说的崩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164.html